正文 第十二章 少先隊與留守兒童教育(1 / 3)

第一節少先隊與留守兒童之間的關係

當今社會,經濟迅猛發展,尤其是城市經濟的高速發展,創造了許多就業機會,作為地處長江三角洲的和縣由於周圍大城市的影響,使我縣的物價水平飛速提高,而傳統的農業所帶來的經濟收入很難滿足生活的需要,所以我縣很多地方湧現了民工潮及農民外出經商、學習等普遍的社會現象。離鄉人口中有一大部分沒有能力和條件將自己的子女安置在其所在的城市,隻能將其留在家中,由父母一方留下照顧,夫妻雙雙進城的家庭則將子女托付給老人或者親人朋友照顧。因此,社會上便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

這些兒童由於過早脫離了父母的關愛和教育,其生活、學習和心理都要經受前所未有的境遇。有的不適應,感到孤獨無助;有的承受不了新的壓力,誠惶誠恐;有的勞累過度,力不從心;有的缺乏親情,逆反心理強;有的甚至被其他兒童歧視。他們大都失去了其童年時代本該有的自信和快樂,如果不正確引導,他們的身心發展將受到嚴重影響,對他們一生的發展極為不利。

團中央、全國少工委較早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開始了持續的關愛行動。早在2005年,共青團中央、教育部等八部門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強少先隊工作的意見》時,就已關注到關愛留守少年兒童問題,提出“支持少先隊組織麵向農村留守少年兒童開展的各項工作”,並在2006年全麵鋪開“手拉手關愛留守少年兒童行動

2007年12月2日,由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主辦的全國手拉手關愛留守少年兒童現場會在長沙開幕,原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華建敏發來賀信。賀信中指出,留守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關係廣大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社會的和諧穩定,也關係國家未來。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要求必須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解決好留守少年兒童在學習、生活和權益保護等方麵麵臨的問題,為他們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長期以來,各級共青團、少先隊組織深入調查研究,創新思路方法,紮實推動工作,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留守少年兒童是伴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出現並將在較長一段時間存在的社會現象。目前,全國共有留守少年兒童5800萬餘人,較多地麵臨學業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親情失落、安全失保等突出困難與問題。而據有關資料統計顯示,全國6-14歲的少先隊員共有1.3億人,其中8000多萬在農村,絕大多數需要關愛的留守少年兒童是少先隊員。

同時,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少工委常務副主任張曉蘭在會上強調,關愛留守少年兒童,最根本的就是要保障留守少年兒童充分享有基本的生存權、受教育權和發展權,從而促進他們健康成長,全麵發展。做好關愛留守少年兒童工作,是共青團、少先隊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促進社會和諧、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團中央少年部部長、全國少工委辦公室主任張學軍表示,留守少年兒童問題有其長期性、複雜性,要從根本上解決,需要城鄉統籌,需要進一步推進城市化進程,非一朝一夕能夠解決。在其過程中,團隊組織責無旁貸,大有可為。我們要逐步探索建立關愛行動的長效機製,在引導留守少年兒童發揮主體作用的同時,發揮“手拉手”、青年誌願者等團隊品牌工作的優勢,多方整合社會力量,最大限度動員社會人士參與關愛行動,將愛的力量長久傳承。

會議要求,各級少先隊組織要進一步發揮組織、引導、服務少年兒童和維護少年兒童合法權益的職能作用,大力推廣基層的好經驗、好做法,擴大工作覆蓋麵,提高關愛留守兒童的能力與水平。要以“手拉手”活動為基本方式,強化對留守兒童的同伴教育和同伴互助;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建立一支關愛留守兒童的誌願者隊伍,形成一批關愛留守少年兒童的服務品牌;加強農村少先隊組織建設,依托少先隊輔導員隊伍加強人文關懷,開展豐富多彩的少先隊活動,為留守少年兒童營造快樂成長的家園;發揮留守兒童的主體作用,完善個性化的服務,引導留守兒童自立自強、茁壯成長。進一步爭取黨政支持,配合有關部門共同做好工作,推動全社會形成關心、愛護和服務留守兒童的濃厚氛圍。

所以、學校少先隊作為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陣地、學生成長的搖籃,應有針對性地麵對留守兒童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廣泛開展工作,讓大量的留守兒童走出心靈的陰影,享受關愛的陽光。

第二節建立少先隊關愛留守兒童的管理製度

一、實行“留守兒童”普查登記建檔製度

要求各中隊輔導員在每學年學生報到注冊時將父母外出務工情況,家庭成員情況逐一進行了登記,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和聯係卡。記錄“留守兒童”個人情況和監護人及委托監護人的地址及聯係電話等情況,中隊輔導員主動電話聯係留守兒童父母,讓家長盡量做到定時與子女通電話溝通感情,與中隊輔導員聯係了解學生在校情況。準確掌握“留守兒童”個人信息,為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礎。

二、建立健全教師與留守兒童的談心製度

各中隊定期召開幫扶教師、留守兒童、監護人或委托監護人座談會。每月與留守兒童談心一次,詳細填好記錄卡,對少數學習嚴重滑坡、人格發展不健全、道德發展失範、涉嫌違法的“留守兒童”要製定個別教育管理方案,著重進行矯治和幫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開展人文關愛活動,讓留守學生通過教師和集體的溫暖彌補親情缺失對其人格發展的消極影響。

三、建立留守兒童心理谘詢活動製度

針對留守兒童性格冷漠、自卑、缺乏愛心,內向、孤僻,有的脾氣暴躁、衝動易怒,甚至有對父母怨恨、逆反等現象。①讓留守兒童明白,父母外出打工,是為了讓他們過上更好的生活,是為他們創造更好的學習條件和物質基礎,讓他們能以平常心對待父母不在身邊這一現象。②定期召開全校性的“留守兒童”座談會,鼓勵他們說出學習和生活以及心理上存在的困難和問題。③建立心理谘詢室,及時掃除“留守兒童”心理的陰霾。

四、建立留守兒童關愛幫扶製度

1、少先隊大隊部通過當地團委,可以聯係單位和企業,進行關愛幫扶活動,呼籲更多的愛心人士來關心留守兒童,發揮社會力量幫助他們更好的解決學業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安全失保、感情失缺等問題。

2、少先隊組織通過政府、社區、聘請當地老幹部、老黨員擔任輔導員,關心留守兒童的生活情況,為留守兒童提供幫助教育。

3、公開招募“知心哥哥”、“知心姐姐”,建立關愛留守少年兒童誌願服務隊,誌願者與留守少年兒童手拉手結對互助,為留守少年兒童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使他們健康快樂成長。

五、建立留守兒童專題教育活動製度

結合學生實際,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學校開展的“三自”教育(生活上自理,行為上自律,學習上自覺),“同學之間結對子”活動,雙休日讓留守兒童到非留守兒童家做客,一起生活,各中隊隊開展的“感恩”主題教育活動,讓留守兒童體會父母打工的艱辛,老師教育的用心。實施“爭當四好少年”係列的活動,大大豐富了學生的業餘生活,讓留守學生感受到集體溫暖,強化了自身的人生觀、價值觀,正確引導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6、建立“留守兒童”自我管理製度

兒童發展心理研究表明,小學兒童從獨立意識發展角度看,可以進行一定程度的自我管理。而對留守兒童進行自我管理的引導,顯得尤為重要,所以要求“留守兒童”在一定時間內,寫一份心得,改正一個缺點,做一件好事,交一份滿意答卷,以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和自尊,並逐步自立、自強、自律、自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