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時代湘、鄂、蜀、贛地區的青瓷燒製是何狀況?

長江中、上遊的四川、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區,從已經發現的出土青瓷資料來看,燒瓷器的時間要比長江下遊的江浙地區晚一些,很可能到晉代才開始設窯製瓷。

荊楚一帶在三國吳時已經生產質量較高的原始瓷和少量青瓷。胎呈紫紅色或淺灰色澤,外施黃褐色釉或青釉,釉層厚滿不勻且易剝落,嚴格地說,還不能稱瓷器。器形有壺、缽、盆、碗、倉、燈、橋、耳杯、水井、院落、牛車、香爐、灶、尊、鴨舍、雞籠和俑等。其中廡以式的院落、小屋和畜舍,長方形的鬼灶等都是承襲了漢代陶器的形式。西晉時已用瓷土作坯,胎質細膩,呈青灰或灰白色,胎表施黃綠色釉。釉色有的近綠,有的黃中泛青,還有少數呈褐色。釉麵開冰裂紋,胎釉結合不好,常有脫釉的現象,甚至有完全剝光的。器形有碗、盤、洗、槅、四係罐、盤口壺、唾壺、泡菜壇、硯等實用器和屋、倉、車、灶、豬圈、羊舍、牛、馬、狗、鴨以及各種人物俑等明器,品種繁多。東晉以後,與浙江的越窯、甌窯相似,青瓷製品以日用瓷為主,明器少見。

兩湖地區生產青瓷的窯址,在湘陰縣已有發現。古窯主要在縣城提捖一帶,北起水門,中經西外河街、許家墳山、馬王坳、上煙園、湘陰輪渡。直至洞庭廟舊址。遺物有東晉時期的盤口壺、四係壺、雞頭壺、菱形紋罐、平底托盤、褐色點彩寬底缽、褐彩罐和南朝時的印花短足盤、印花洗、餅形底杯與碗等。

四川省昭化、廣元、綿陽、德陽、彭明、成都等地的南北朝墓葬普遍發現了青瓷器,這些瓷器胎色灰白,釉呈青黃色,多開片,易剝落,有蠟淚痕,造型簡單,式樣不多。彰明常山等地崖墓出土的雙雞頭壺,合股柄的上端做成熊頭,雙足蹲抓盤口,在並雙雞頭下貼飾一個小圓餅,餅上和腹部常劃四條放射式的短線並用點線延伸,裝飾特殊,具有鮮明的本地特色。南朝時,四川成都和邛峽等地先後設立瓷窯,燒製青瓷。

江西是我國原始瓷的產地之一,製瓷基礎比較好。根據墓葬資料,在三國時可能已開始燒製青瓷,西晉時已有較多地生產。西晉時期的江西青瓷,坯泥經過淘洗,質地細膩,呈青灰或灰白色。器物內外施青綠、米黃或黃綠色釉,外壁施釉不到底,胎釉之間似未形成中間層,故釉易剝落,而且開冰裂紋。常見的器形有碗、碟、缽、盂、盆、洗、罐、壺、燈、耳杯等實用器和穀倉、豬欄、雞籠和提桶之類的明器。常見的製品有碗、盞、杯、盤、壺、罐、燈、唾壺和雞頭壺等日用器,明器罕見。紋飾也極簡單,除弦紋外,隻在少數器物上飾褐色點彩。器物的造型與別地的青瓷窯基本相同,具有較多的時代共性。唯盤口壺、雞頭壺和唾壺的腹部過分肥大,口頸小,不及同時期的越窯產品優美。從瓷窯出的瓷片標本和南昌、新幹、清江、永修等地南朝墓葬出土的瓷器,可以窺見南朝時江西瓷業的概貌。瓷胎以灰白色為尚,堪稱細膩,但燒成溫度不高,沒有完全玻化。釉層均勻,釉色以青黃、米黃色為主,也有呈豆青色的。青黃釉中釉層普遍開裂,釉結合較差,釉層容易脫落。常見的日用器有碗、缽、盤、盞托、五盅盤、泡菜壇、罐、壺、瓶、槅和熏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