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識六朝青瓷窯口之德清窯?

德清窯位於杭嘉湖平原的西端,南與餘杭縣相鄰,北和吳興縣接壤,天目山脈橫亙其間,東茗溪由南而北流經縣城然後彙入太湖,水陸交通便利。目前已發現的古瓷窯址有縣城東郊的焦山和西南部的戴家山、陳山和丁山四處,遺物堆積豐富,範圍較大。另外在餘杭縣大陸公社大陸果園附近又新發現瓷窯遺址二處。大陸果園距我國原始社會晚期有名的良渚文化遺址很近,離安溪的西晉瓷窯遺址不過一二十裏,很可能是安溪青瓷窯業的延續和發展。

德清窯是黑瓷和青瓷兼燒的瓷窯,以生產黑瓷為主。

瓷胎多呈磚紅、紫色或淺褐色。瓷胎的化學組成與婺州窯東晉紫胎瓷片非常一致,其中氧化鐵的含量為3%,氧化鈦為1%左右,可能采用了紅色粘土做坯料或在瓷土中引入了適量的紫金土。青瓷的胎一般呈或深或淺的灰色,少數用含鐵量較高的瓷土做料的則呈紫色。由於胎色較深,對青釉的呈色很不利,所以普遍地在胎外上一層奶白色化妝土,以改善青釉的呈色並使胎麵光潔,改善成品的外觀。

德清窯青瓷的釉色比較深,一般作青綠、豆青或青黃色,釉層均勻,具有較好的光澤。黑瓷釉層較厚,其中最出色的產品,釉麵滋潤,色黑如漆,釉光閃閃,可與漆器相媲美。這種烏黑發亮的釉的著色劑仍是氧化鐵,含量高達8%左右。由於其燒製方法和物理及化學變化與青瓷大致相同,隻是作為著色劑的氧化鐵含量較高,所以德清窯的黑瓷其實是青瓷的另類燒法,頗具創意。

德清窯燒製的種類有碗、碟,盤、缽、耳杯、盤口壺、雞頭壺、香爐、盆、罐、唾壺、虎子、燈和盞托等,造型簡樸而實用。盒、槅、筒形罐、盤口壺和雞頭壺等都配製了器蓋,蓋口密合,更適合於盛放食物。碗底大、腹深、口部微斂,比之西晉時越窯、甌窯的口大、腹淺、底小的碗,容量增加,放置平穩。用於飲茶的盞,則配備了淺盤形的盞,以免“盞熱燙指”和茶水外溢,是一種新型的茶具。造型風格與婺州窯相似,輪廓柔和,罐、壺腹部渾圓,不像越器那樣挺拔。其中有的雞頭壺,盤口高頸、腹部瘦,前有並列的雙雞頭,後為雙股泥條做成的龍頭柄。雞高冠引頸,昂首遠眺,造型十分優美。

德青窯瓷器的燒造曆史並不久長,從東晉開始到南朝初期結束,其一百多年,但由於黑釉瓷深受人們的喜愛,故產品運銷到浙江、江蘇的許多地方,甚至到遙遠的四川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