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了解六朝青瓷窯口之婺州窯?
婺州窯在今浙江中部的金華地區。秦漢時屬會稽郡,孫吳寶鼎元年分置會稽郡、東陽郡,郡治設在金華山之陽,激水之東,故名東陽。隋平陳,結束南北分裂,將會稽、東陽改置吳州,開皇九年又分吳州置婺州。煬帝初改婺州為東陽郡,直至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東陽郡為婺州,隸越州。
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金華地區各縣出土了大批青瓷器,同時在武義縣發現西晉瓷窯遺址。墓葬和瓷窯遺址中所出的瓷器,既與越窯不同,又和甌窯有別,而與唐宋時期的婺州窯瓷器,在胎釉質地、成型和裝飾等方麵都有著明顯的淵源關係,應該是婺州窯早期的產品。
三國時期的婺州窯青瓷,胎普遍呈淺灰色,斷麵比較粗糙,瓷土處理不細,而且沒全燒結,玻化程度較差。釉層厚薄不勻,常常凝結成芝麻點狀,一股呈淡青色,也有呈青灰或青中泛黃的,裂紋密布。在胎釉結合不緊密和釉麵開裂處,往往有奶黃色的晶體析出,這是婺州窯青瓷特有的一種現象。由於這一地區的土層為粉砂岩地帶,瓷土散,而且礦層很小很薄,不易開采。因此在西晉晚期,婺州窯的手工業者就創造性地用當地遍地皆是、開采和粉碎都比較容易、具有很好可塑性的紅色粘土做坯料。但粘土中氧化鐵和氧化鈦的含量都較高,燒成後胎呈深紫色,影響青釉的呈色,所以就在胎的外表卜一層質地細膩的白色化妝土,以掩胎色。由於胎外有化妝土襯托,所以釉層滋潤柔和,釉色在青灰或青黃中泛出點褐色,但釉麵開裂和析晶的情況較用瓷土做胎的瓷器更為嚴重。南朝時,婺州窯瓷器釉層遍呈青黃色,胎釉結合較差,容易剝落。
婺州窯所出瓷器種類比越窯瓷少。三國、西晉時以生產盤口壺、罐、盆、碗、碟、簋、筆筒、水盂、唾壺和虎子等日用器皿為主,此外還燒豬圈、雞籠、鐎鬥、穀倉、水井等明器。東晉以後則主要生產罐、壺、碗、碟、水孟和雞頭壺等,明器已經不見。南朝時碗、盞的數量增多,同時出現了盞托。
婺州窯自三國創燒以來,製瓷工藝不斷改進提高,產品銷售到江蘇、福建等地。到唐宋時期婺州窯瓷場廣布東陽、金華、蘭溪、武義、永康、江山等縣,成為我國青瓷較有名的產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