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識浙南青瓷窯口之甌窯?
甌窯位於浙南的溫州一帶。這裏東臨浩翰的大海,南與福建為鄰,西北是括蒼山區,山巒重疊,甌江、飛雲江由西奔騰而下直入東海,水陸交通便利,是我國古代的通商口岸之一,製瓷、造船、刺繡和漆器等手工業都比較發達。
早在漢代,江北岸的永嘉就已開始生產原始瓷器,到了東漢末年更進一步燒製成青瓷。清人朱琰在《陶說》裏提到:“杜毓《荈賦》‘器擇陶揀’出自東甌”“後來‘翠峰天青’於此開其先矣”“是先越州窯而知名者也”。《景德鎮陶錄》也說:“甌,越也,昔屬閩地,今為浙江溫州府,自晉已陶,當時著尚”,所以甌窯一直為陶瓷界所重視。但朱琰等人對甌窯的評價是言過其實的。從已發現的窯場數量和生產規模來看,甌窯遠不如越窯。從瓷器的製作和紋飾方麵也不及越窯精細優美,從各地出土的瓷器中也可看出越窯產品範圍比甌窯廣大,當時達官顯貴所用的瓷器絕大部分是越器。在社會上影響也應該是越窯大而甌窯小。
甌窯所出器物瓷胎呈色較白,白中略帶灰色,釉色淡青,透明度較高,可能就是潘嶽《笙斌》所謂“傾縹瓷以酌酃”的“縹瓷”。三國西晉時,部分甌窯青瓷的胎質不及越窯那樣致密,坯體沒有完全燒結,斷麵較粗,胎釉的結合也欠佳,常有剝釉現象,而且釉色不穩定,除淡青色外,青黃色與青綠色也時有所見,說明胎釉的配方和燒成技術都不及越窯,東晉的甌瓷,胎質細膩,釉層厚而均勻,胎釉結合比較牢固,釉色多數呈淡青色、青綠色,青黃色釉少見,表明製瓷技術已有很大的進步。南朝時釉色普遍泛黃,開冰裂紋,容易脫落,胎釉結合情況又不如東晉。甌窯青瓷的品種和造型有許多與越窯相同,常見的器物仍為罐、碗、缽、洗、壺、盤之類,早期罐、壺的耳麵也印葉脈紋,但有不同之處。例如三國西晉時不生產或很少生產三足洗、槅、獅形燭台和蛙形水盂等一類的生活日用器和文具,專門用於隨葬的明器也很少見。
甌窯青瓷的花紋裝飾比較簡單,常見的有弦紋褐彩和蓮花瓣紋,水波紋也偶有所見。褐彩普遍使用於東晉到南朝早期的瓷器上,它的形式有兩種,其中一種是在器物的口沿及肩腹;加幾點褐彩,或者在器物的肩腹部用褐色點彩組成各種圖案。甌窯這種褐彩裝飾手法,新穎獨特,為其它瓷窯所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