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識江蘇地域的青瓷窯口之均山窯?
南京號稱“六朝古都”,為六朝時代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建國以來,有大批的六朝墓葬被發掘,出土了大量的六朝青瓷製品,其中有為數不少的青瓷就出自江蘇本地的窯門——均山窯。均山窯遺址在江蘇省宜興縣鼎蜀鎮湯渡附近,最早發現於1959年,因離均山村不遠,故定名為“均山窯”。
宜興位於長江下遊的太湖之濱,境內山巒起伏,河湖縱橫,土地肥沃,既可發展農業,又有漁撈舟楫之利。山區又盛產瓷土和竹木薪炭,為發展瓷業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早在東漢時,宜興鼎蜀鎮與南山一帶已形成一個製陶中心,燒造釉陶和灰陶等,均山窯瓷業是在漢代釉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並吸取毗鄰吳興和上虞、紹興的早期越窯的先進技術,燒造出具有一定質量的青瓷器。
在已發現的瓷窯遺址中有龍丫窯、六十頭窯、馬臀窯、碗窯墩和大鬆園一號窯、大鬆園二號窯六處,分布在南山北麓連綿1500餘米的範圍內。青瓷碎片和窯具的堆積十分豐富。在瓷窯旁邊均發現了漢代釉陶和幾何印紋硬陶堆積,而且青瓷盤口壺、泡菜壇、雙係罐等造型和裝飾也與漢代釉陶的同類型器物相似,瓷窯所用的大型瓷具為筒形、缽形等支坯件的支具,也是承襲漢窯的。由此證明均山窯是由漢代釉陶發展而來的。根據遺物特點,均山窯的時代在東吳後期到西晉。
均山窯青瓷品種常見的有缽、碗、盞、洗、壺、罐和泡菜壇。碗,廣口淺腹,上腹近直,腹向內聚收;洗,直口寬平唇,平底;罐,多數是雙係弦紋罐,也有直口寬平唇,肩安雙複係,上腹圓鼓,下腹向內斜收的;壺,大盤口、短頸。器物的造型具有矮胖豐滿的特點。瓷器的裝飾因燒造年代的不同分別裝飾以弦紋、水波紋、斜方格網紋、聯珠紋和鋪首,耳麵常常印人字紋。均山窯的造型和裝飾具有與越窯相同的風格,所以陶瓷界有將均山窯列入越窯青瓷係統內。
當然均山窯的產品比較單純,質量也比越窯青瓷稍遜一籌。瓷胎較鬆,斷麵比較粗,氣孔率高達7%~12%,通常的吸水率為3%~7%,坯泥的粉碎、淘漂和練土都欠精細,經測定,胎土中鐵、鈦氧化物含量也較高。故胎呈灰、青灰或土黃色,燒成溫度在1160~1260攝氏度,通常在1200攝氏度左右,故吸水率較高,玻化程度比較差。青釉常作豆綠色,微泛黃,器裏滿釉,器外施釉多數不到底,有的胎釉結合牢固,有的容易脫釉,釉麵開裂成網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