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稱“越窯”為中國青瓷第一窯?
談青瓷我們肯定第一個要談到“越窯”,談六朝青瓷我們更要談到“越窯”青瓷。浙江是我國瓷器的重要發源地和主要產區。早在東漢時,上虞、寧波、慈溪和永嘉等地已建立製瓷作坊,成功地燒出了青瓷和黑瓷兩種產品。到了六朝,製瓷工業飛速發展,窯場廣布在今天的浙江北部、中部和東南部地區,它們分別屬於早期越窯、甌窯、婺州窯和德清窯等,並初步形成了有各自特點的窯係,其中以越窯發展的速度最快,窯場分部最廣,瓷器質量最高,所以越窯青瓷必然也是最著名的。
“越窯”之名最早見於唐代。陸羽在《茶經》中說“盌,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越瓷類玉……越州瓷、嶽州瓷皆青,青則宜茶……”陸龜蒙在《秘色越器》詩中更直接提到越窯,他由衷地稱讚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當時的越窯的主要窯場在越州的餘姚、上虞一帶,唐代依慣例以所在州命名瓷窯,故定名為“越窯”或“越州窯”。
越窯的主要產地上虞、餘姚、紹興等,原來為古代越人所居地,東周時為越國的政治經濟中心,秦漢至隋屬會稽郡,唐改為越州,宋時又改為紹興府。隨著時間的流逝,府與縣名交替變更了多次,但這裏的製瓷業自商周以來,都在持續地發展著,瓷器的生產從未間斷過,規模不斷擴大,製瓷水平持續提高,產品的製作風格雖因時代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但承前啟後、一脈相傳的關係十分明朗。所以紹興、上虞等地的早期瓷窯與唐宋時期的越州窯是前後連貫的一個瓷窯體係,因此可統稱為“越窯係”。
越窯青瓷自東漢創燒以來,發展極為迅速,瓷窯遺址在紹興、上虞、餘姚、寧波、奉化、臨海、蕭山、餘杭、湖州等縣市都有發現,是我國最先形成的,窯場眾多,分布地區較廣,產品風格一致的瓷窯體係,也是當時我國瓷器生產的主要窯場。同時製瓷手工藝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基本上擺脫了東漢晚期沿承陶器和原始瓷器工藝的傳統,具有了自身的特色。在成形方法上,除輪製技術有所提高外,還采用了拍、印、鏤、雕、堆和模製等,因而能夠製成方壺、槅、穀倉、扁壺、獸形燭台等各種不同成形方法的器物,品種繁多,式樣新穎。茶具、酒具、餐具、文具、容器、盥洗器、燈具和衛生用瓷等,除此之外還生產了大量的供殉葬用的明器,如穀倉、礱、磨、臼、杵、米篩、豬欄、羊圈、狗欄、雞籠等,以適應喪葬習俗的需要。以上這樣樣齊備的青瓷用品足以說明,瓷器製品已深入到生活的各個領域,漸漸代替了漆、木、竹、陶、金屬製品,顯示了瓷器製品在材質上的較大優勢,也預示了瓷器的美好未來。
三國時期的越窯保留著前代的不少特點。胎質堅硬細膩,呈淡灰色,少數燒成溫度不夠的,胎較鬆,呈淡淡的土黃色,釉汁純淨,以淡青色為主,釉層均勻,胎釉結合牢固,極少有流釉或釉層剝落現象。表麵裝飾紋樣簡潔樸實,常見的器物有碗、碟、罐、壺、洗、盆、缽、盒、盤、耳杯、槅、香爐、啐壺、虎子、壇、水盂等日用瓷和供隨葬用的鐎鬥、火盆、鬼灶、穀倉、礱、磨、豬欄、羊圈、狗欄等明器,與前代相比品種可謂豐富多彩。
西晉時期,越窯瓷業得到了蓬勃發展,瓷窯激增,產品質量有顯著提高,考古發現的瓷窯遺址比三國時期有成倍的增長。西晉時期的越窯青瓷與三國時相比,已經有較明顯的區別,胎骨較以前稍厚,胎色較深,呈灰或深灰色。釉層厚且均勻,普遍為青灰色。器形有盤口壺、扁壺、雞頭壺、尊、罐、洗、盆、盒、槅、熏爐、啐壺、虎子、壇、豬欄、穀倉、狗欄等。品種大大的增加,是六朝時期花式品種最多的時期。
東晉初年,越窯青瓷仍保持西晉時期的風格,變化不大。東晉中期以後青瓷生產出現了普及的趨勢,瓷器的造型趨向簡樸,紋飾大大地減少,三國西晉時一度大量燒造的明器基本停燒,常見的器形有罐、碗、洗、盆、盒、槅、熏爐、壺、虎子、羊形燭台等。其中碗、碟等已都大小配套,不同尺寸的碗有十幾種以上,碟也有五種左右,飲食器皿已相當齊備。紋飾以玄紋為主,少數器物上還可見到水波紋,到東晉晚期開始采用蓮瓣紋,西晉後期出現的褐色點彩,這時期也得到了普遍運用。隨著德清窯興起,甌窯、婺州窯也有了較大的發展,瓷器開始運銷各地,出現了和越窯竟爭的局麵,同時江西、湖南、四川等地的瓷業也有了一定的發展,對越窯有不小的影響,從已發現的窯址來看,越窯窯場已不及以前那樣多和密集了。
南朝時期的越窯的繁榮程度大不如前朝了,這一時期的越窯仍采用前期的製瓷工藝,多數胎壁致密,呈灰色,通體施青釉,少數胎較鬆,呈土黃色,外施青黃釉或黃釉。產品有碗、盤、盞、盞托、壺、虎子、雞頭壺等。當時佛教盛行,各類器物上多施刻劃蓮瓣紋,在南朝宋時,褐色點彩仍十分流行,但褐彩點小而密集,與東晉時有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