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勾畫藍圖(二)(2 / 3)

舉措之三,建立健全請示報告製度。

在革命形勢迅速發展的形勢下,如何保證全黨全軍所執行各種政策的完全統一成了一個重大問題。從中央目前了解的情況看,黨內軍內還存在著某些嚴重的無紀律狀態或無政府狀態,急需要克服,以保證黨和軍隊的完全統一。

中共中央經過調查研究,反複考慮,於9月份出台了《關於請示報告製度的決議》,劃分了中央與地方的職權,就“各項工作中何者決定權屬於中央,何者必須事前請示中央,並得到中央批準後才能付諸實行,何者必須事後報告中央備審”等問題,作出了明確規定。

通過統一全黨全軍思想,健全黨委製,明確殲敵任務,建立請示報告製度等等,全黨全軍的力量緊緊凝聚在了一起,形成強大的拳頭向國民黨軍擊去……

3秋季攻勢橫掃千軍

遼沈開打,濟南解放……蔣介石哀歎:實出意料之外。毛澤東大喜:任何一個國民黨城市都無法抵禦人民解放軍的攻擊了。

短短兩年多的時間,國民黨軍被解放軍打得暈頭轉向、節節慘敗。蔣介石每思及此,便黯然神傷,大罵國軍無用。

8月3日至7日,國民黨政府在南京召開“軍事檢討會議”,尋求進一步應對解放軍戰略進攻的方針。

蔣介石主持軍事檢討會議開幕典禮時,沉重地說:“就整個局勢而言,我們是處處受製、著著失敗!到今天不僅使得全國人民的心理動搖,軍隊將領的信心喪失,士氣低落,而且中外人士對我們國軍諷刺誣蔑,令人實難忍受。這是國民黨最大的汙點,更是我個人最大的恥辱!”

與會人員正襟危坐,臉上毫無表情。

蔣介石講完話後,國防部第三廳彙報了戰場情況。

“國軍方麵,戰爭第一年開始時共有約430萬人,經過一年戰鬥,被殲和逃亡達157萬人,補充隻有100萬人,到第二年開始,遂減為373萬人;又經過一年戰鬥,單單被殲就達152萬人,補充144萬人,到今年七月第三年開始,又減為365萬人。

共軍方麵,在戰爭第一年開始時,僅128萬人,第二年開始時發展到195萬人,至今年七月第三年開始已近280萬人。兩年殲滅國軍264萬人,其中俘虜163萬人。兩年繳獲國軍步槍近90萬支、輕重機槍6.4萬餘挺、小炮8000門、步兵炮5000餘門、山野重炮1100餘門。

在占領麵積上,共軍已占有全國近四分之一的麵積,約235萬餘平方公裏;控製全國過三分之一的人口,達16800餘萬;占領全國過四分之一的城市,計568座。”

蔣介石看著作戰地圖上滿是代表解放軍行進方向的紅線,眼睛不禁紅了,惡狠狠地說:“娘希匹。大家看看,兩年來我們丟城失地,損兵折將,幾乎沒有一點值得自慰的地方。”

國防部長白崇禧說:“據可靠情況,中共主席毛澤東預測大約經過五年左右,便可根本取得全國勝利。照目前趨勢看,他這一預測頗有道理,令人坐不住啊。”

會場氣氛更加陰沉。

蔣介石說:“都別垂頭喪氣了,要咬緊牙關,發揚最後五分鍾之革命精神,挽回敗局。”

會議經過詳細研究,決定:在政治方麵實行“總體戰”,即實施全麵動員,發揮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麵的力量,實現黨政軍民經濟一元化,全力進剿解放軍。在軍事方麵實行“分區把守”,即在東北求穩定,在華北力求鞏固,在西北阻擴張,在華東、華中則加強進剿,一麵阻止解放軍南進,一麵攻打解放軍的主力。

在兵力部署上:以華東、中原地區為全國作戰重心,劉峙集團和白崇禧集團實行“堵剿兼施”,與解放軍爭奪黃河以南、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另外,東北衛立煌集團主力控製遼東和熱河;華北傅作義集團控製平津和綏;山西閻錫山集團死守太原,力爭鉗製住東北、華北方麵的解放軍;胡宗南集團控製西安、關中及漢中地區;馬步芳、馬鴻逵兩部以蘭州為中心,圍繞甘肅、青海、寧夏諸省建立一個獨立的獨占區域,力爭阻止西北的解放軍南下和西進。

會議同時決定進一步加強主要城市的防守,同時以精銳主力編組機動作戰兵團。會議計劃再編練50個步兵師、10個騎兵師,使總兵力由目前的350萬人增加到500萬人左右。

會議結束時,蔣介石頗有信心地說:“我看,既要讓解放軍‘啃不爛’我們堅固設防的戰略要點,也要讓解放軍‘吃不掉’我們的機動兵團。同時,我們則以逸待勞,反客為主,轉危為安,轉敗為勝,各綏區國軍配合地方武力堵剿兼施,國軍主力則編組強大之進剿兵團,經過猛烈追剿,徹底消滅解放軍主力部隊。”

可是,戰場形勢的發展不斷給國民黨政府以沉重打擊……

首先是東北戰場傳來驚雷。

東北國民黨軍經過東北野戰軍1947年夏、秋、冬季連續三次戰役攻勢,先後由全麵防禦、機動防禦轉入重點防禦,最後被東北野戰軍四處分割圍困,龜縮於長春、沈陽等孤點及錦州遼西走廊地帶大小共13座城市裏。

國民黨軍東北“剿總”總司令衛立煌統率的部隊,共有4個兵團、14個軍、41個師、3個騎兵旅及特種部隊、地方軍等,加起來大約有55萬人。

而此時東北野戰軍主力有12個步兵縱隊、1個炮兵縱隊、1個鐵道縱隊、15個獨立師和3個騎兵師,連同地方武裝共103萬人。在所占區域上,解放區占領了東北約97%的廣大地區,其中人口占到86%。

東北野戰軍把國民黨軍分割在長春、沈陽、錦州三個孤立的城市。

由於被解放軍團團包圍,主要公路鐵路等交通幹線被切斷,國民黨統治集團非常擔心衛立煌集團被解放軍各個吃掉。國防部曾提出一個方案,即打通北寧鐵路,主力撤往錦州。但是蔣介石認為這太消極了,政治上、軍事上的後果不可預料,所以沒有同意。東北國民黨軍處於“戰”“撤”之間,徘徊不定。

根據各方麵條件,中央軍委判斷在東北打一個大殲滅戰的時機已經到來。

9月7日,中央軍委指示東北野戰軍:“你們如果能在9、10兩月或再多一點時間內殲滅錦州至唐山一線的國民黨軍,並攻克錦州、榆關、唐山諸點,就可以達到殲滅國民黨軍18個旅左右的目的……為了殲滅這些敵人,你們現在就應該準備使用主力於該線,而置長春、沈陽兩敵於不顧,並準備在打錦州時殲滅可能由長、沈援錦之敵。因為錦、榆、唐三點及其附近之敵互相孤立,攻殲取勝比較確實可靠,攻錦打援亦較有希望。如果你們以主力位於新民及其以北地區準備打長、沈出來之敵,則該敵因受你們威脅太大,可能不敢出來。一方麵長、沈之敵可能不出來,另一方麵錦、榆、唐諸點及其附近之敵(18個旅)則因你們去的兵力過小,可能收縮於錦、唐兩點,變為不甚好打而又不得不打,費時費力,這樣就有可能使自己陷入被動地位。不如置長、沈兩敵於不顧,專顧錦、榆、唐一頭為適宜。再則,今年9月至明年6月的10個月內,你們要準備進行三次大戰役,每次準備費去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共費去六個月左右時間,餘下四個月作為休息時間。如果在你們進行錦、榆、唐戰役(第一個大戰役)期間,長、沈之敵傾巢援錦(因為你們主力不是位於新民而是位於錦州附近,衛立煌才敢於來援),則你們便可以不離開錦、榆、唐線連續大舉殲滅援敵,爭取將衛立煌全軍就地殲滅。這是最理想的情況。”

軍委提出了三點注意事項:

一、確立攻占錦、榆、唐三點並全部控製該線的決心。

二、確立打前所未有的大殲滅戰的決心,即在衛立煌全軍來援的時候敢於同其作戰。

三、為適應上述兩項決心,重新考慮作戰計劃並籌辦全軍軍需(糧食、彈藥、新兵等)和處理俘虜事宜。

按照軍委的指示,9月12日,林彪、羅榮桓指揮東北野戰軍發起遼沈戰役。第2兵團司令員程子華、政治委員黃克誠指揮第11縱隊、冀察熱遼軍區3個獨立師、騎兵師出擊昌黎至興城一線國民黨軍隊。第4、第9縱隊向義縣發起進攻。第3縱隊和第2縱隊第5師以及炮兵縱隊一部隨後跟上。

遼沈戰役大幕急速拉開。

自9月12日至10月15日,東北野戰軍分割包圍北寧路錦、榆段,並迅速肅清該處國民黨軍,堅決攻克錦州。

東北野戰軍一部隱蔽集結於北寧路沿線,於9月12日開始發動攻勢,襲擊榆(關)唐(山)段鐵路,阻滯華北的國民黨軍隊東援;另有一部切斷錦榆段,包圍興城、綏中等據點。與此同時,東北野戰軍主力一部,在主要方向上奔襲包圍義縣的國民黨軍第93軍暫編20師,圍而不攻,吸引抓住錦州的國民黨軍。東北野戰軍各路主力,則分由長春附近、四平、開源等地秘密向錦州方向馳進。9月28、29兩天,東北野戰軍相繼攻克綏中、興城,殲滅國民黨軍6000多人,並鉗製了錦西、葫蘆島之國民黨第54軍,調動暫編第62師由錦州向興城增援。東北野戰軍包圍錦州的主力部隊,則於錦州北殲敵兩個團的大部,乘勝占領錦州城北高地五姓屯、白老虎屯及城東之大小紫荊山、西南之塔山、高橋等重要據點,切斷錦州與錦西間國民黨軍的聯係,並以炮火控製錦州西郊機場。10月1日,東北野戰軍一部攻克義縣,殲滅暫編20師。這樣,作為東北國民黨軍主要補給基地的錦州,處於東北野戰軍重圍之中。

1948年9月29日,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攻占興城,逼近錦州衛立煌感到錦州危急,急忙命令由沈陽空運第49軍增援,但僅運到第79師主力,機場即被東北野戰軍炮火控製,不能繼續使用。蔣介石深感錦州之危關係整個東北國民黨軍命運,急忙飛赴沈陽親自指揮,糾集主力部隊企圖由兩方麵增援錦州:南麵從華北戰場抽調第62軍(3個師)、獨立第95師、第92軍的21師,以及煙台第39軍的兩個師等,共7個師的兵力,會同原來駐守錦州、葫蘆島的第54軍(3個師)、暫編第62師等4個師總共11個師的兵力,企圖由錦西向北馳援錦州;北麵則調集駐守沈陽的新1軍、新6軍、第71軍(各2個師)、新3軍全部,第49軍的105師及第195、207師一個旅,共5個軍、12個師另3個騎兵旅的兵力,組成“廖耀湘西進兵團”,分路於10月7日由新民附近傾巢出動,11日進占彰武,企圖切斷東北野戰軍後方補給線,威脅東北野戰軍攻錦部隊,策應長春國民黨軍隊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