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野戰軍攻克濟南後,粟裕急電中央軍委,建議發起淮海戰役。中央軍委欣然采納,並認為整個淮海戰役可分為三個階段來進行,中原野戰軍對華東野戰軍進行戰略配合。華東野戰軍將戰役發起時間統一定為11月8日晚上。為統一華東和中原兩大野戰軍戰略行動,中央軍委決定:整個淮海戰役統一受陳毅、鄧小平指揮。中原野戰軍采取“南北分兵,拖散敵人,尋機殲敵”的方針,分為南北兩個方向展開作戰運動。國民黨統帥部製定“徐蚌會戰計劃”,企圖與解放軍決戰。
華東野戰軍不顧疲勞,日夜兼程,直奔淮海前線。
1.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
粟裕急電中央軍委:建議立即舉行淮海戰役。毛澤東指示:戰役第一階段要集中兵力殲滅黃百韜兵團。軍委決定:整個淮海戰役統一受陳毅、鄧小平指揮。
作戰就是算數學。
粟裕一直有這樣的觀點。他認為,一個合格的軍事指揮員必須時刻明了敵我雙方的兵力、裝備、部署等情況,並加以運籌計算,製定出符合實際情況的作戰計劃。
濟南戰役還未結束,他就給司令部和華東野戰軍各縱的領導出了一道題:下一仗在哪裏打,怎樣打?
粟裕縝密而富有條理的分析源於他的實踐經驗他要求,每人都要算一算敵我雙方的兵力變化情況,預測一下戰場局勢的發展方向。
司令部的同誌和華東野戰軍各縱領導各抒己見,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見建議。
在此基礎上,經過反複思考討論,一個新的作戰方案在粟裕頭腦中逐步清晰起來。
9月24日,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粟裕給中央軍委發來一封急電。
電報內容是關於華東野戰軍在濟南戰役結束後下一步的作戰行動問題。
在電報中,粟裕提出了四個方案:
第一個方案是發起淮海戰役。作戰行動按照“攻濟打援”的原則分為兩步走,第一步兵分兩路,以蘇北兵團加強一個縱隊攻占兩淮,並乘勝收複寶應、高郵;華東野戰軍主力位於宿遷至運河車站沿線兩岸,以殲滅可能來援之敵,如敵不援或被阻,而改經浦口長江自揚州北援。第二步,以三個縱隊的兵力攻占海州、連雲港,然後全軍轉入休整。這一方案的優點是可以迫使國民黨軍隊機動兵力向長江及津浦沿線收縮靠攏,這樣可以減輕山東和華東戰場的壓力,大大改善中原戰局,便於以後華東野戰軍進入隴海路南線作戰,為渡江創造有利條件。
第二個方案是隻進行海州作戰。
第三個方案是繼續向南進攻。
第四個方案是全軍進入休整。
粟裕在電報中極力建議選擇第一個方案,適時發起淮海戰役。他特別強調華東野戰軍並不特別需要休整,還具有連續打大仗的實力和意願。
粟裕的電報,既有情況分析,又有理論思考;既有多個方案以供參考,又突出了優勢方案。毛澤東等中央軍委領導最喜歡這樣的電報了。他們經過充分討論,認為粟裕的方案可行,並進一步明確了作戰目標及方針原則。
9月25日晚上7點鍾,中央軍委複電粟裕,指出:“我們認為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華東野戰軍目前不需要大的休整,可以等淮海戰役結束後再進行一次休整。淮海戰役可於10月10日左右發起。你們應利用目前半個月的時間,使攻打濟南的部隊獲得短時的休息,然後留1個縱隊、吳化文部在魯西南牽製國民黨軍兵力,其餘部隊全部南下。”
此時,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在戰略上已呈緊密配合之勢。為了打好下一步的大殲滅戰,中央軍委仔細籌劃著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的戰略行動。
華東野戰軍戰士在擦拭武器,緊張準備主動發起淮海戰役,是進一步掌握戰場戰略主動權的重要舉措。與此相配合,還要一步步穩妥而急速地掌握戰役上的主動權。隻有戰略行動和戰役行動緊密配合,都處於主動地位,勝利才有根本的保證,勝利也才能更大。
這對於華東野戰軍是如此,對於中原野戰軍也是如此。
自從同意華東野戰軍發起淮海戰役,毛澤東一直是徹夜不眠。他在緊張思考著,如何讓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這兩個有力的拳頭發揮出最威猛的力量?
濟南戰役剛剛結束,華東野戰軍各部隊有些疲勞,如果進而再接著打淮海戰役,那就需要克服各種意想不到的大困難。
經過認真思考,毛澤東特別指示粟裕:攻濟兵團各個縱隊、師要盡快休整,傷亡最大的第9、13縱隊等部隊要迅速補充,特別要把濟南戰役中獲取的6萬多俘虜大部分補充到部隊中去。師長以上幹部參加的曲阜會議可考慮推遲數日,淮海戰役出動時間也可推遲至10月20日左右。
中原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和第一副司令員陳毅打來電報,請示有關行動問題。
毛澤東於9月30日致電他們說:“襲破平漢路信陽至漢口段的時間不宜過早,應等國民黨軍第7師、48師到達確山地區並向西有所動作時,中原野戰軍再實施破襲方能有效。國民黨軍第7師、第48師集中到確山地區以後,中原野戰軍主力作戰目的以攻取襄陽為最適宜。如果能夠集中主力攻占襄陽、威脅宜昌,則國民黨軍第7師、第48師又將被迫南調,中原野戰軍則可以回頭攻取南陽。如果得不到這個機會,則隻有攻打鄭州了,但這個作戰的不利之處是國民黨軍第18軍能夠很快增援過來,加重我軍負擔。”
毛澤東還特別強調:“現在你們尚隻有戰略主動權,尚未獲得戰役主動權。”
要積極爭取戰略戰役上的雙主動,這是毛澤東對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的殷切希望。
秋風颯颯,院子裏的柿子紅透了天。
毛澤東坐在柿子樹下,已經有好幾個小時了。
“黃百韜兵團——邱清泉兵團——李彌兵團。一東一西。攻濟打援。”毛澤東默默念叨著這幾個名詞,眼睛望著地圖沉思。
布滿各種箭頭的地圖似乎已經在他的眼前活了一樣。
經過深入思考,戰役輪廓日益在他的頭腦裏清晰起來。
他叫來作戰部機要參謀,自己一邊說,一邊讓他們記錄。
毛澤東說:“整個淮海戰役可考慮分為三個階段來進行。第一階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殲滅黃百韜兵團,完成中間突破,占領新安鎮、運河車站、曹八集、嶧縣、棗莊、臨城、韓莊、沭陽、邳縣、郯城、台兒莊、臨沂等地。為實現這一目的,應采取兩個縱隊打敵一個師的辦法,總共以六至七個縱隊的兵力去分割殲滅國民黨軍第25師、第63師、第64師。以五至六個縱隊的兵力進行阻援和打援。以一至兩個縱隊的兵力殲滅盤踞在臨城、韓莊地區的李彌兵團一個旅,並力求占領臨城、韓莊,從北麵威脅徐州,從而使邱清泉、李彌兩兵團不敢全力東援。以一個縱隊配屬地方兵團,從魯西南側擊徐州、商丘一段,以牽製邱清泉兵團一部。以一至兩個縱隊活動於宿遷、睢寧、靈璧地區,對李彌兵團進行牽製。總的部署原則是‘攻濟打援’,是要用一半以上的兵力來牽製、阻擊邱清泉、李彌兩個增援兵團並伺機殲滅,這樣才能達到殲滅黃百韜兵團三個師的目的。第一階段的作戰力爭在戰役開始後兩至三個星期內結束。”
他頓了一下,點燃了一支煙,繼續說:“在第二階段作戰中,以大約五個縱隊攻擊盤踞海州、新浦、連雲港、灌雲地區的國民黨軍隊,並占領各城。由於原來駐紮青島的國民黨軍第54師、32師很有可能經海路到達海州、新浦、連雲港,這樣加上該地區原有的一個師,此地國民黨軍的總兵力將達到三個師。在這種情況下,必須用五個縱隊承擔攻擊任務,而主力部隊承擔鉗製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的任務。這一階段的作戰爭取在兩至三個星期內結束。”
他把機要參謀的記錄稿仔細看了一遍,然後說:“在第三階段也就是最後一個階段作戰中,可以設想在江蘇淮陰、淮安一帶作戰。國民黨軍有可能將整編第8師增援過來,所以也必須準備以五個縱隊左右的兵力去擔任攻擊,而以其餘主力擔任打援和鉗製。這一階段的作戰大約需要兩至三個星期。”
“你算算,整個戰役打下來需要多長時間?”他問機要參謀。
機要參謀不假思索地說:“照主席的方案,整個淮海戰役三個階段的作戰大概需要一個半月至兩個月的時間。”
毛澤東不禁讚歎:“不錯,好快的思維。”
他掐滅了煙頭,說:“告訴華東野戰軍,在11、12兩個月完成淮海戰役作戰任務。明年1月進行休整,3至7月協同劉鄧率領的中原野戰軍,把國民黨軍隊打到長江沿岸各點固守。秋季到來之際,兩軍可以舉行渡江作戰。”
根據毛澤東起草的方案,中央軍委於10月11日致電華東野戰軍,明確了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軍委同時將此電轉發中原野戰軍,要求他們搞好戰略配合。特別是孫元良兵團三個師正準備東進,劉伯承、陳毅、鄧小平要迅速部署部隊攻擊鄭徐線,牽製住孫元良兵團。
很快,華東野戰軍的反饋意見回來了。他們表示:軍委部署有兩個好處:一是我軍兵力規定全部展開,避免擁擠,給徐州國民黨軍側背威脅大,增大了國民黨軍的顧慮,能夠減輕華東野戰軍對敵正麵抗擊、阻擊的壓力。二是便於糧食供給,改善後方交通運輸。
此時,一場緊急的作戰會議也正在華東野戰軍司令部會議室召開。華東野戰軍領導和各縱主要幹部圍坐在一起,開“諸葛亮會”,研究敵情,擬定作戰計劃。
會議室煙霧繚繞,一張寬大的作戰地圖貼在白色的牆壁上,上麵布滿了各式各樣的箭頭。
副參謀長張震指著地圖,介紹了最新敵情,說:“從國民黨軍的整體部署來看,其主力均集結隴海沿線,隴海線以北僅有郯城、嶧縣、棗莊、臨城、豐縣、魚台、青崮集、劉口等地派駐有部分前哨兵力。國民黨軍的意圖有可能是充分利用鐵道機動兵力的優勢,防止解放軍下一步行動。”
大家暢所欲言,結合自己對軍委指示和戰場態勢的理解,各抒己見。
經過熱烈研討,會上基本上形成了三種作戰方案。
第一個方案:首先以奪取兩淮為目標,殲擊援敵,再打下新浦、海州、連雲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