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意識到,馬赫效應能使原子彈變得更具破壞性,這也最終導致了在廣島和長崎投放原子彈的決定。兩顆原子彈都是在空中投放爆炸的,也就是說,它們是在地麵之上爆炸的,這比地麵爆炸的破壞力更大。
正當檢驗理論的日子一天天臨近,一次令人震驚的意外使科學家們的預言得到了證實,仿佛冥冥之中,命運安排的一場悲慘實驗。從加利福尼亞的魔鬼山向下眺望,會看到一個極為特殊的地方:在美國海軍基地,也就是眾所周知的芝加哥海港的邊緣地帶,駐紮著人們所說的“後備海軍”。
在戰爭歲月中,它們也曾叱吒風雲。芝加哥海港接收和處理通過鐵路運來的大量炸藥,然後將這些炸藥全部裝入開往太平洋戰場的運輸船。
1944 年7 月17 日,其中一艘運輸船“EA 布萊恩”號在碼頭前沿轉彎,停靠下來。
裝載炸藥是一項極端危險的工作。碼頭工人們頂著巨大的壓力,對“EA 布萊恩”號進行快速檢修和裝載。
那天晚上,碼頭工人們正在往“EA 布萊恩”號上裝運集束炸彈、深水炸彈和燃燒彈。突然,他們發現燃燒彈處於發熱狀態,導火索已經被點燃,隨時有可能爆炸。
4000 噸炸藥已經運上船,還有500 噸堆在碼頭上,工人們匆匆忙忙趕著裝運。突然,災難發生了!地麵上升起2 英裏多高的雲柱,加利福尼亞北部大約70 英裏之外的薩科拉曼多都感覺到了這次爆炸。在大山的另一側,距離芝加哥海港200 ~ 300 英裏的內華達州也感覺到了強烈的地震力和衝擊力。芝加哥海港在短短幾秒鍾內化為一片廢墟,碼頭前沿的建築物被炸得粉碎。隨後,出事的船隻也消失了,隻有兩塊龍骨和數以百計的小碎片零七碎八地散落在周圍5 平方英裏的海麵上。
至今,這次爆炸原因無人知曉,可能性最大的是在處理點燃軍需品的過程中發生了意外。相比爆炸原因,科學家們對爆炸結果更感興趣。無疑,芝加哥海港大爆炸引起了科學家們的關注,因為它的模式類似原子彈爆炸。測量數據表明,如果爆炸點位於地麵以上更高的位置,衝擊波擴散的範圍將更大。科學家們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空投人員應該距離爆炸點多遠。如何使空投人員安全逃離爆炸點是帕森上尉最關注的問題,最後,他選中了一名飛行員,前去投放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
1945 年8 月6 日清晨,“埃諾拉?蓋伊”轟炸機飛離太平洋提尼安島。機上攜帶著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離開提尼安島3小時後,轟炸機靠近硫磺島,與記錄爆炸過程的兩架偵察機會合。
天空萬裏無雲,沒有任何敵機或是高射炮向他們開火。9 點15 分剛過,蒂貝茨機長釋放了代號為“小男孩”的原子彈。15 秒後,原子彈在廣島爆炸。爆炸奪走了20 萬人的生命。廣島的中心地帶被完全摧毀,毫無生氣。盡管如此,日本依然對盟國的投降提議保持沉默。3天後,美國在長崎投下了第二顆原子彈“大胖子”。
原子彈摧毀了一切。美國通訊記者鮑勃?布瑞拜是首批到達廣島的記者之一,他在東京附近的機場作了報道。他說,他剛從一座死亡之城回來,是第一批到達廣島的美國人之一,也是為數不多的親眼目睹第一顆原子彈造成的毀滅性後果的人之一。他還希望自己從來就沒有看過那時的廣島:場麵恐怖極了,令人不忍卒睹。
為了達到最大破壞力,這顆原子彈被設定在距離地麵2000 英尺的高空中引爆。據有關部門統計,此次原子彈爆炸僅在當年就造成廣島14 萬人死亡。三天後,當第二顆原子彈在長崎的上空引爆之後,日本終於宣布無條件投降。
埃德?默羅是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戰地記者。他說:“如果宇宙像我們認為的那樣,已經存在了數億年的話,那麼我們所經曆的13 年不過就是昨天的一瞬間。在這期間發生了一係列事件:1933 年9 月的慕尼黑失業;12 月7 日的珍珠港戰役;9 點15 分的廣島原子彈爆炸,這些都是同樣重要的曆史時刻。還有一個問題:是否在23 點59 分,或是0 點1 分,還有另一輪的苦難,綏靖與滅絕?或者我們已經從午夜走到了黎明,隻是我們並不知道?”
全世界都見識了美國原子彈的可怕威力。盡管原子彈的投放的確是世界曆史的轉折點,它永遠地改變了戰爭的進程,但這由人類操縱的毀滅性的一幕在廣島和長崎上空留下了揮之不去的陰影。原子彈爆炸宣告了核時代的來臨。從那以後,核軍備競賽還在繼續,未來的衝突將會在可怕的知識以及對核武器的恐懼中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