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稱,日美政府擔心如果這些信息被公之於眾,會加劇日本人的反美和反核情緒,影響美國推進擴大核軍備的軍事政策,影響日美間的賠償談判等等。
日本民間將“比基尼事件”稱為繼廣島和長崎之後的第三次“核害”。當時的日本,以“第5 福龍丸”號事件為契機,在全國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反對氫彈核試驗的運動。第二年,在廣島召開了第一次反對原子彈、氫彈世界大會。1965 年2 月,日本國內正式成立了反對原子彈和氫彈日本國民會議。40 多年來,這個組織舉辦各種活動,支援原子彈和氫彈的受害者,呼籲全球杜絕原子彈和氫彈。
在“比基尼事件”51 周年之際,廣島市的原子彈資料館舉行了“第5 福龍丸”號相關展。3 月1 日這天,來自日本全國的數千人聚集在“福龍丸”號漁船的母港燒津市。他們從燒津車站出發,打著橫幅,手捧久保山愛吉的遺像,步行2 千米,到久保山的墓前獻花。人們不會忘記久保山去世前說的那句話:“就讓我成為世界上最後一位因為原子彈、氫彈而死去的人吧。”
氫彈就是打破氫原子嗎
氫彈又稱聚變彈、熱核彈,並非是打破氫原子那麼簡單。它是利用原子彈爆炸的能量點燃氫的同位素氘、氚等輕原子核的聚變反應瞬時釋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
雖然氫彈的殺傷破壞因素與原子彈相同,但其威力遠比原子彈大得多。原子彈的威力通常為幾百至幾萬噸級TNT當量,而氫彈的威力則大到幾千萬噸級TNT當量。
三 悲劇
美國在比基尼島上的核試驗,使馬紹爾群島的比基尼等島上的居民受到嚴重的放射性汙染而被迫遷居。
在一次氫彈試驗時,由於比基尼和相鄰的其他環礁島的距離太近,當地居民在試爆之前就已經疏散了。然而,氫彈試爆那一天,放射性散落物升入天空的高度比預期的要高。高空氣流不是把散落物帶到西麵,而是吹向東方,降落到另一環礁朗格拉普一帶,當地居民兩天後才疏散。這些人受到的輻射,相當於致死劑量。當時有些人出現了皮膚燒傷,有的人頭發脫落,有的人感到惡心、出現嘔吐等,後來在居民中出現了甲狀腺疾病,而且相當普遍,還有一些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
自從一係列試爆開始以後,比基尼等島上的居民一再地因試爆疏散。安全問題幹擾了人們的正常生活。人們主要關心的是當地生產的食品和飲水,這是主要的輻射汙染源;另一方麵,人們還關心島上是不是有所謂的“熱點”,就是放射性散落物高度集中的地方。很多朗格拉島居民要求對整個環礁島進行徹底消除輻射的處理。這是非常困難的,因為經曆了40 多年,殘留的放射物早已經混雜在土壤中了。如果真的要徹底清除這些放射性散落物,唯一的辦法是把整個島上的表層搬掉。如果把所有的表土和樹本都消除,剩下的就隻有沙子,整個島就成了荒地。
但是或許郎格拉島、比基尼島及馬紹爾島都僅僅是一個縮影。在整個世界的核威懾下,似乎沒有一個地方、一塊土地是安全的,整個世界都在戰栗。郎格拉島、比基尼島如果變成一塊荒地,似乎還可以被人們接受,但是當整個世界、人們立足的土地都成為核爆之後的荒蕪,那麼我們要到哪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