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應急搶救
核突發事件發生後在美國引起強烈反響,美國總統吉米?卡特還偕夫人到現場視察。此外,為控製事態發展,有關當局與相關部門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核電站對事故的發生事先估計不足,缺乏必要的應急準備,但從事故次日起就力求大規模的人員與技術支援。此外,為了解決以下問題,搶救人員晝夜24 小時輪班工作:
第一,防止氫氣爆炸
反應堆壓力容器內大量氫氣產生的原因之一是由於冷卻劑,即水在強輻射作用下產生解離而生成的,這是事先沒有預料到的。設計者估計在嚴重事故情況下氫氣濃度不會超過2%,所以在反應堆係統內沒有設置消氫裝置。可是誰曾想到,這次事故發生後不到10 小時就發現堆內氫氣濃度過高,這曾一度使聯邦核管理委員會的官員們極度緊張不安。據估計,若安全殼內空氣中的氫氣濃度一旦超過4%就有可能發生大的“氫氣爆炸”事故。
為了防止發生爆炸,搶險人員首先采用催化複合器以降低安全殼內空氣中的氫氣濃度;其次盡力降低一回路水中的氫含量,以迫使更多的氫從堆內空腔氣包中轉入冷卻劑。經過一個星期的日夜奮戰,堆內氫氣氣泡終於漸漸消失。直到4 月27 日,反應堆才完全穩定下來,實現了安全停堆。
第二,控製堆芯溫度
由於操作人員缺乏判斷能力和必要的訓練,導致在操作上屢次失誤,並造成堆芯逐漸失水。搶險人員努力使一台主冷卻泵恢複工作,盡力使堆芯降溫。此外,還製訂了一套萬一再發生意外情況的應急救援計劃,即一旦所有冷卻泵都失靈停轉就啟動自然循環,若自然循環也失效就采用人工啟動高壓注入泵注入冷卻水,以此來冷卻堆芯溫度。
第三,撤離疏散公眾
反應堆氫氣爆炸的潛在危險太大,其後果又難於估計,所以美國核管會在征求專家們的意見後立即對公眾采取預防性的安全撤離措施。據估計,3 月31 日~ 4 月11 日撤離的人數高達8 萬人。在核電站周圍32 千米的半徑內,大約撤走了約20 萬居民。
如此大規模的撤離無疑引起了眾人的恐慌,而且有些新聞媒介還有意誇大,製造聳人聽聞的新聞報導。在政府和新聞媒體的作用下,三哩島地區的居民都爭先恐後地紛紛離開,引起世界性的轟動,給三哩島事故蒙上了恐怖的色彩。
三 誰的疏忽
這次核泄漏事故不僅經濟損失慘重,而且對反應堆本身的損壞非常嚴重。堆芯約35%已經成了碎片,僅事故後的清理費就高達10 億美元。雖然損失慘重,但令人意外的是這次核事故對周圍環境、公眾健康的輻射危害很小。事故逸出的長壽命放射性核素的沉積,在測量儀器的可測限度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