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得勢的慶豐並不知道,從他和崔杼自相殘殺開始,他就已經注定了失敗。崔杼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崔慶兩家同氣連枝,是鐵板一塊,現在這個聯盟破裂了,齊景公是不會甘心做傀儡的,拿他開刀,也就是早晚的事情。
而這時候的晏嬰,也為齊景公找到了一個生力軍,那就是後來"田氏代齊"的主角--田桓子。雖然以後是仇人,但這時候麵對崔慶的專權,田家卻和國君一樣是統一戰線。田家不但有自己獨立的武裝,還有富庶的經濟,這一切都足夠改變雙方的力量對比。公元前545年,在晏嬰的串聯下,齊國大家族公孫氏與田家合力,趁慶豐外出到自己封地收租的機會,對慶氏家族發動了突然進攻,猝不及防的慶氏家族大敗。慶豐不得已流亡他國。而在此之後,因為三大家族力量均衡,誰都無法獨大,垂拱而治的齊景公,也就真正掌握了齊國的大權,一個齊國重新爭霸的時代,就此開始了。
二
齊景公雖然早年做傀儡,但齊國的運氣卻好得很。多年以來齊國雖然內亂不止,可並沒有招來"外國幹涉",沒有像當年齊桓公去世之後那樣被他國趁虛而入,主要原因,還是由於此時春秋戰國格局的轉化。
就在齊景公登基後的第3年,即公元前546年,發生了由宋國大夫向戎倡導的"弭兵之會",在這場"春秋和平會議"上,兩大傳統霸國晉國和楚國達成了平分霸權的協議,齊國雖然無力爭霸,但代表齊國參加會議的梁邱據的巧妙斡旋,使齊國的大國地位得到了列國的承認,並和秦國一樣,免於向晉國和楚國朝貢,齊國也因此得到了難得的休養生息的機會。公元前545年慶豐被誅滅後,齊景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回了在東阿的晏嬰,由他擔任齊國的相國,開始了勵精圖治之路。
之後的故事,像許多史家津津樂道的"晏子治齊",即晏嬰在擔任齊國相國後,通過各種除舊布新的改革,讓齊國走上了重新振興的道路,但他究竟有哪些措施呢?各種史家的記錄,往往集中在"輕徭薄賦""休養生息"上,其實晏子對齊國最大的貢獻,就是促成了齊國的"封建化"。晏子擔任相國的第一天,齊景公就向晏子詢問治國之道,晏子卻答非所問地說"請國君跟我一起微服私訪一下吧"。結果,晏子領著齊景公上了街,到了一家鞋店裏,齊景公吃驚地發現,鞋店裏各種精美的鞋子,居然無人問津,相反倒是"假腳"非常地多,他問晏子是什麼原因,晏子回答說:"齊國向來以酷刑治國,百姓被砍腳者甚多,不買假腳又如何生活呢?"
晏子的這則故事,後來一直被認為是臣子"諷諫"的典範,也就是晏子用這樣一種方法,勸導國君輕徭薄賦,愛惜民力,但這個故事卻還隱藏著另一個真相。這時期的齊國,麵臨著所有奴隸製國家在晚期都存在的問題:奴隸逃亡,按春秋時代的律法,要被處以砍腳的酷刑。也就是說在這時期的齊國,奴隸逃亡已經成為一個常態,與之相伴隨的,就是整個奴隸製經濟即將麵臨崩潰。而與此同時,齊國的國君,也麵臨著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在除掉慶豐時立下大功的田桓子。在慶豐覆滅後,田桓子把自己的錢財都分給了民眾,自己閉門謝客,不過問政事。齊景公聞訊後,稱讚說"田桓子真是賢人",晏嬰卻冷笑說"田桓子比慶豐更可怕,慶豐斂財,田桓子散財,他要買的,是整個齊國"。在田家尚且是蟄伏期時,晏子就已經看到了這個家族的野心。所以,為齊國計,晏子任相國時期,首先在齊國實行了帶有封建化色彩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