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日落西山之齊景公爭霸(5)(1 / 1)

晏嬰的政策,其中核心的一條,就是重新分配土地。在齊景公之前,齊國幾經宗室戰亂,特別是崔杼、慶豐大肆屠殺大臣,導致大量宗室覆滅。晏子則因勢利導,把這些覆滅宗室的土地田畝,大量分配給無地的農民,其中的許多人,就是當年這些宗室名下的奴隸。這樣一來,國家一下子多出了大量的自耕農,可以用來征收賦稅,國家的財源大大拓展。與此同時,晏子對於管仲時期訂下的"鹽鐵專賣",也進行了大膽的修改。當時齊國的鹽鐵業,因為奴隸主階層的腐朽不堪,早變成了對老百姓橫征暴斂的工具,當時的齊國東部,"鹽民"的反抗此起彼伏,晏嬰反其道而行之,把原來由國家壟斷的食鹽生意轉包給私人。這樣一來,老百姓隻要每年向政府繳納一定的"承包費",就可以進行食鹽貿易,自己的收入增加,國家的收入也大大增加,可謂兩全其美。當然這個政策也帶來了"副作用",後來涉足此類生意比較多的,正是田氏家族為代表的新興封建主們,他們從中大肆牟利,實力迅速膨脹,這是晏嬰生前沒有看到的。

晏嬰的這些政策,都帶有很強的封建化色彩,而且他也很注意步步為營,比如重新分配土地,範圍隻限於那些覆滅的家族,不觸及現有家族的利益,因此遭到的反抗不大,反而落下了"愛民"的名聲。而在為官之道上,晏嬰最主要的特點就是"諷諫"。他的領導齊景公,雖然比之前的齊莊公、齊靈公都要強,但從能力上說,與早年的霸主齊桓公相比還相去甚遠,雖然有心計有手段,但是缺點也不少,比如喜歡享樂,經常大興土木,並且沉於女色,對於這些"劣跡",晏嬰的對待方法就是"正麵不行,側麵來",從來不正麵和國君發生衝突,相反經常借小事向齊景公進言。比如有一次齊景公正在舉行飲宴,酒過三巡之後,醉醺醺地問晏嬰"我比齊桓公如何"。晏嬰回答"齊桓公的身邊是管仲和鮑叔牙,您的身邊,是弄臣和女人,所以不可比"。又比如一次齊景公大興土木,百姓因苦於徭役不能回家,因此大生怨言,晏嬰就故意在齊景公麵前唱歌"歲已寒矣,而逸不罷,如之何?"結果打動了齊景公,停止了正在興建的工程,如此種種,千百年來史家不絕書,費盡心機的晏嬰,足夠難為了。

晏嬰的"難為",也終於得到了回報,在他當政的幾十年裏,特別是齊景公在位的前30年,齊國內政穩定,收入大增,軍事實力增強,到公元前500年晏嬰病故的時候,齊國實力倍增,成為足夠與晉國叫板的強國。

在實力增強之後,齊景公終於不再甘心做"大國",而是要取代晉楚的地位,成為齊桓公時代那樣的霸國,而齊國最主要的敵人,就是晉國。

齊國爭霸的第一步,就是曆史上津津樂道的"晏子使楚"。那是公元前544年,齊景公獨攬大權後,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結好南方的楚國。當時的楚國,是齊國在南方的重大威脅,齊桓公時期"齊強楚弱"的形勢已經是過去式,到了齊景公時期,楚國已經步步北進,甚至國土一度和齊國直接接壤,著名的"齊長城",正是齊國為了防備楚國而修建的。齊國要想對付晉國,就要首先消除楚國的威脅。所以晏嬰臨危受命,作為使節出使楚國,這是一場足夠讓齊國揚眉吐氣的出使。楚國先欺負晏嬰個子矮,讓晏嬰從狗洞裏進去,晏嬰回答說"出使狗國,才能進狗洞"。之後麵見楚靈王時,楚靈王故意問"齊國沒有人了嗎",晏嬰回答"我們齊國的規矩,出使大國用大人,出使楚國,用我這樣的小人就行了"。而後飲宴的時候,晏嬰的仆人被誣蔑偷盜,楚靈王嘲笑晏嬰說"齊國怎麼總出盜賊",晏嬰回答說"橘子生在淮南是橘子,生在淮北卻長不出來,是因為水土不一樣,楚國的水土,看來是養盜賊的"。三番較量皆壓過楚國一頭,楚國對晏嬰大為敬重,因此也改弦更張,實現了和齊國的通好。這對於當時的齊景公有重要意義,從此之後,齊國的最主要敵人,就變成了西麵的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