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甘心的闔閭,決心解決越國這個麻煩。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親率大軍征討越國。吳國開局順利,節節勝利。但越國國君勾踐也不是省油的燈,在浙江嘉興南部設伏,一舉擊敗吳軍,吳王闔閭本人也在戰鬥中受傷,歸國之後不久就去世了,結束了他短暫的霸王生涯。
這個在吳王闔閭霸業頂點時期,給予他致命一擊的越國,又是一個怎樣的國家呢?
二
越國同樣是春秋早期的一個小角色,比起吳國的"根正苗紅"來,他們的身份很不起眼。按照許多史料的說法,越國的宗族,是大禹的後代,被夏朝的少康封在了浙江會稽地區。也有說法是,越國的宗族是楚國王室的一支,所以在南方的版圖範圍裏,吳國親晉國,越國親楚國。與吳國相比,越國,確實是春秋時代一個位置更加偏遠的諸侯國。
越國的強大,和吳國基本是同一時間段,也就是春秋的中期。但比起吳國的地理位置來,越國要想北進爭霸,吳國卻是他們必須要突破的一個障礙。就像吳國要突破楚國的障礙一樣,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當吳國把戰勝楚國作為戰略重點的時候,越國也在吳國的背後,亮起了磨礪已久的刀鋒。
在吳國滅楚時期,越國在位的國君是允常,這同樣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君王。在吳國傾舉國之力西征楚國的時候,他們在最關鍵時刻給了吳國一刀,迫使吳國倉促退軍。但短暫的甜頭之後,就是吳國的打擊報複,此後兩國之間相互交戰不斷,允常去世後,其子勾踐即位,對吳國的戰爭,也繼續占據上風,甚至吳王闔閭本人也在與越國的戰爭中受傷,不久就去世了,這梁子結得大了。
闔閭死後,深知"兔死狗烹"道理的孫武早已經隱居,吳國失去了當時最傑出的軍事統帥,但軍隊依然強大。闔閭之後繼任為王的就是夫差。早期的夫差,是個銳意進取的帝王,他繼續任用伍子胥,開始了對越國的複仇之戰。公元前494年,吳國發動了對越國的全麵進攻。在會稽山之戰中,越國被打得隻剩下5000人,越王勾踐眼看全軍覆沒在即,好在其臣子範蠡、文種兩人獻策,用重金賄賂吳王夫差的寵臣伯喜,經過伯喜勸說,夫差接受了勾踐的投降,越國因此成為了吳國的屬國。對於這段典故,通常的說法是,越國用投降以及財寶欺騙了夫差,伯喜的讒言,更使吳國上了當,接受了勾踐的投降。但作為一個深謀遠慮的英主,夫差對於此事的考慮遠不止這些。這時期的夫差,最大的目標是北上爭霸,壓服中原諸侯,越國對於他,隻不過是一個小麻煩而已。而且對於吳國的爭霸來說,春秋時代的"曆史經驗"是:但凡是最後稱霸的國家,對於周邊威脅自己的鄰國,往往采取迫使其投降的政策,並不滅其國。因為一旦決定滅其國,很可能會引發更劇烈的反抗,拖住爭霸的後腿,因此隻要最大限度地削弱對手,讓其聽命於自己,就算達到了目的。這樣,接受越國投降,對於當時的吳國來說,也就成了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