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春秋也有平民起義(3)(1 / 1)

春秋末期,中國大地一南一北,相繼發生了兩起大規模的奴隸起義。一是北方魯國的"盜蹠起義"。"盜",是史家對起義者的稱呼,"蹠",是起義領導者的名字,這個叫蹠的起義者,原本是魯國的一個逃亡奴隸,他的身份說法多種多樣,但是普遍的記錄是,他曾經因為逃亡遭到懲罰,被砍掉了一隻腳,後來他聚集了一支千人規模的隊伍,轉戰中原列國,采取流動作戰的方式,每到一處,都大肆懲罰當地的奴隸主,釋放當地奴隸,並將奴隸主的財富分發給老百姓。他的隊伍人馬不多,最盛的時候也隻有幾千人,但是其堅持戰鬥的時間,卻長達10年以上,在這10年裏,大批的奴隸主貴族死在他的刀下,大批的奴隸得到了他的釋放。他的起義事跡,在當時廣泛記錄在諸子百家的著作裏,《莊子》《孟子》《商君書》《呂氏春秋》,對此都有明確的記錄,足見在當時影響力之大。與盜蹠齊名的,就是發生在南方楚國的莊矯起義,這場起義大概發生在楚國春秋末期,按照韓非子的說法,當時的莊矯有兵馬上萬人,楚國貴族被打得"分而為三四",甚至楚國的國都也被他一度攻克,大批奴隸主貴族被他處決,比起盜蹠起義來,莊矯起義的參加者更為廣泛,以奴隸為主體,還包括普通的士兵,下層工匠,以及城市手工業者。傳統的奴隸製度,在曆次的打擊下搖搖欲墜。

與抗暴運動相對應的,就是春秋時期列國的"民主運動",參與的主體,就是"國人"。

在奴隸製社會裏,"國人"是一個很特殊的群體。他們主要包括生活在國都的平民階層,這些人包括國都的工商業者和平民,比起奴隸來,他們的地位更高,奴隸主不能隨便買賣殺戮他們。但他們受到的壓迫也是沉重的,要承擔高額的賦稅徭役。與此同時,奴隸主階層本身,就是從國人之中分化出來的,因此對高高在上的統治者,他們沒有奴隸對待主人那樣的敬畏。

國人的暴動,在西周時期的都城鎬京就發生過,當時震撼了整個西周,到了春秋時期,國人暴動日益成為一種常態。但第一次成功的國人暴動,是公元前633年城濮之戰時,戰鬥前夕的衛國,企圖背棄和晉國的盟約,投靠楚國。消息傳出後,引起了國都裏"國人"們的不滿,在國人們眼裏,晉國人和他們一樣,屬於華夏族的一支,楚國在他們眼裏是蠻夷,投靠楚國,就意味著背棄祖宗。因此群情激奮下,不但衛國的背叛陰謀破產,衛國國君更被"國人"轟走。在中國曆史有文字記錄的大事件中,這是第一次老百姓成功罷免統治者的事件。

到了春秋中後期,國人暴動的次數更加增多,方法也更加激烈。比如公元前555年,當時的鄭國執政者子孔因為殘暴,被國人發動暴動推翻,其家產也被國人們瓜分。公元前480年,陳國的司徒轅頗因為橫征暴斂,被國人聯合起來趕跑。國人們越來越多的暴動,讓當時的奴隸主貴族成了驚弓之鳥。宋國大夫華臣平日作惡多端,一天看著一群國人跑向他家,以為國人又要暴動了,竟然嚇得立刻跑到國外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