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四項措施,從表麵上看,似乎平淡無奇,但真實的意義,卻影響深遠。李悝變法的第一條,是對殘存的奴隸貴族世襲製度的最後顛覆。在經過了春秋末年的一係列動蕩之後,傳統的奴隸主貴族,勢力早已經日益萎縮,而西周時代傳承下來的奴隸世襲製,就是他們最後一層遮羞布,憑借這個製度,他們在戰國的早期,還能夠保持表麵尊崇的地位。世襲製的廢除,使他們最終被曆史所淘汰,徹底淡出了中國曆史的政治舞台。與此同時,魏國用原本奉養這些社會寄生蟲的開支,用來向各國招納賢才,從此以後很長時間,當時中國最優秀的人才,幾乎都把魏國作為建功立業的首選。魏文侯統治時期的魏國,由此了英才薈萃的局麵。李悝變法的第二條,是對中國傳統井田製度的最後顛覆。井田製度經過春秋時代的連續動蕩,早已經名存實亡,也成為奴隸主貴族維護封建製度的一個口實。盡地利之教的實施,使魏國的土地麵積在這一時期如滾雪球一般增長。傳統的奴隸主貴族經濟被徹底打破,大批原本屬於奴隸主貴族的莊田,通過開阡陌的方式轉入了新興地主階級和農民的手中。魏國經濟的全麵轉型,在此過程裏完成。李悝變法的第三條,影響更加深遠。李悝製定的《法經》,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雛形法典,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方方麵麵的建製,雖然其內容在今天已經失傳,但是在整個中國封建社會裏,它都是被後世各類學者推崇的法律典範。第四條的作用,對於當時的魏國是最直接的。通過武卒製度的確立,魏國擁有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在當時的戰國軍事界,有"齊之技擊不可遇魏之武卒"的說法,即魏國的武卒戰鬥力,一度是整個戰國版圖上最強大的。這四條的實施,不但在當時成就了魏國的騰飛,也成為不久的將來,諸多變法家奔走列國,進行變法圖強的內容範本。
二
作為戰國時代最早的變法,李悝變法的效果是成功的。
在三家分晉的局麵形成以後,三國中最早走上擴張道路的,是趙國和韓國,兩個國家都企圖趁著國家初興的機會趁熱打鐵,盡可能地擴展地盤。但現實是殘酷的,當魏國埋頭發展的時候,韓趙兩國在對外戰爭中處處碰壁,趙國多次被秦國擊敗,韓國更受到了齊國和楚國的夾擊,立國沒有多久,生存局麵卻陡然艱難了起來。外戰打不好,韓趙兩國還想內鬥,都想著兼並掉對方的土地。在魏文侯埋頭發展的時候,韓國和趙國都曾經通過外交渠道找到魏文侯,提出和魏文侯合作,兼並掉對方的國土。對這些要求,魏文侯不但拒絕,更苦口婆心地勸說,提出現在三晉國家,當務之急不是內鬥,而是集中力量,對外進行擴張。隻要三家能夠相互呼應,共同進退,就能在殘酷的諸侯爭霸中,始終立於不敗之地。看看最後秦滅六國的曆史,不得不承認,魏文侯在這方麵的眼光,是相當準的。
在團結了韓趙二國之後,經過20多年的休養生息,公元前419年,魏國開始了擴張之路,他們的打擊重點,就是西麵的秦國。雖然晉國已經成為"過去式",但繼晉國後崛起的魏國,依然延續了晉國時代對秦國的擠壓政策。像秦國這樣一個尚武成風、戰爭潛力巨大的國家,必須牢牢地把他堵在關中平原之內。一旦讓他突破了關中平原的阻礙,對於整個中原諸侯國來說,那都是如洪水猛獸一樣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