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含秋沒想到有朝一日她也成了那能做大旗的虎皮了。
可仔細一想,卻也可行,總歸她再活一輩子也做不出那借債不還的事。
“紫若這主意不但能解了我們的燃眉之急,還有另一個用處。”一邊揉著酸漲的手腕,夏含秋一邊道:“大梁是所有大梁人的大梁,在建設大梁時,他們如果從中出了一份力,以後對大梁的歸屬也就會更深,會更看重愛惜大梁的羽翼,以後便是有人要做對不起大梁的事,可能還不用官府做什麼,百姓就已經將之收拾了。”
那樣的大梁太美好,夏含秋說著說著自己也笑開了,“當然,不可避免會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這事做文章,可那又如何?我們的網鋪得夠大,功勞分攤到各人身上已經微乎其微了,便是他想利用,又還能起到多大作用,眾人拾柴火焰高,這火大起來了,誰也不能將那功勞獨占。”
喻紫若忍不住想,她和王妃的差距到底有多大?本來以為靠近一點點了,自己有一點用了,可一對比,懸殊立現。
提出這個建議的時候,她隻是想著這個方法可能行得通,王妃的名聲撐得起這件事,但是不過眨眼間,王妃已經考慮得這麼遠,人和人,真是不同的。
段梓易拍板,“可行,柏瑜,這事你去辦。”
夏含秋在一邊加了句,“紫若,你在一邊輔助,趁著這個機會讓百姓知道皇子妃是誰,我要先將成江城的事管起來,辛苦你了。”
這分明是賺盡名聲的事,做好了不說在百官中要露一大臉,就是在民間也要名聲大盛,可兩人卻是想都不想的就將之拱手讓出……
段柏瑜已經知道皇叔和嬸嬸這是在慢慢從眾人的視線中淡出,也不說多餘的話,爽快的應下來。
事情進行得比他們預料的還要順利。
百姓聽說是為了前方將士籌糧,待秋收後,除了留下剛剛夠家裏人用的口糧,其他的全送到了官府,隻是在拿借條時出了點問題。
“借條上要蓋我的官印?”夏含秋哭笑不得,“我哪裏有什麼官印了,平時官文上不都是簽上我的名算數,我總不能什麼都不幹了專門去簽字。”
“最先反饋上來的是會亭,我以為隻是特例,沒想到蘭石城和新鄉城幾乎同時送來官文,所書意思都差不多,這風聲一傳開,其他地方肯定也會提同樣的要求。”
段柏瑜又一次見識到了嬸嬸在民間的聲望,可見識過後就無奈了,就算真有個官印,百姓的借條得有多少張,蓋得過來嗎?
段梓易開口道:“以秋兒之名公告天下,這事會由麒王府管到底,如果到時官府不認帳,麒王府定會出麵,百姓要的不過是個安心,而能讓他們安心的不是官府,而是秋兒,足可見官府有多不讓人信服,這不是好事。”
“皇叔說的是,官府名聲算不得好,以後我會在這上麵多用心些。”
此公告一出,百姓才紛紛拿了借條回家,待具體數目呈上來後,衙門一眾官員才意識到大梁現如今竟然有如此餘力,明明這兩年戰爭不斷,荒了的田地不可能少,更是家家戶戶都被抽了壯丁,這樣的情況下竟然還比往年時候要好。
雙季稻占了大功勞!
凡是被大梁占下來的城鎮安穩也是重要的原因。
“不用送到會亭來,就近送到軍隊裏去,這事得專人管,別被人鑽了空子,當官的在這方麵向來無師自通。”
“嬸嬸放心,我親自抓這事,也會派官員出去監管。”
夏含秋又低頭看了眼那個總數目,心裏美滋滋的,有這麼多餘糧至少說明餓肚子的人不多了不是?
“對了,我曾在書上看到過,在極熱的地方糧食是可以種三季的,待南方安穩後不妨試試看,若是能種三季,以後稅收可以適量提高,國庫也能充盈些。”
段柏瑜大喜,沒有一點懷疑的滿口應下,“要真是如此,百姓飽了肚子,以後亂子都要少生許多。”
“我也不知道能不能成,先劃個地方少量種植試試。”夏含秋擔心他要問是什麼書,忙轉開了話題,“成江城絆住了小舅他們的腳步,這不妥當,這些日子應該也拾掇得差不多了,現在正是農閑的時候,離天冷也還有一個多月,我打算從周邊幾城征調百姓去營建成江城,大梁起兵至今算得上是善待百姓,就算有徭役也絕對算不上苦役,想來應該不會引起反彈,要是可以,我希望可以在入冬之前平定整個北方,最遲明年六月,天下歸梁,當然,要是他們能在那之前就完成此事我會更高興,我也好鬆口氣,一年下來耗費的軍需太大了。”
“要是今年能平了北方,不用到明年六月事情就能成。”段梓易將手中的一張戰報遞過來,“不久前呈上來的,喻長弓和木靖兵分兩路圍了閩國,一步步蠶食,要是立容他們能盡快平定北方調兵往南去,閩國有可能撐不過明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