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3)

五台山

五台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地處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東北部,由東、南、西、北、中五座山峰環繞而成,五峰聳峙,高出雲表,頂無林木,平坦寬闊,猶如壘土之台,故名五台山。盛夏時節,綠草紅花與台頂千年不化的堅冰為伴,景色秀美,氣候涼爽,又名“清涼山”。

五台山自東漢永平十一年(68)開始建廟,至今曆時近2000年,形成了國內唯一的一處由青廟(漢傳佛教)、黃廟(藏傳佛教)並居一山共同講經說法的道場,被譽為中國佛教的縮影、世界著名的佛教聖地。

五台山為文殊菩薩道場,是中外僧侶共同向往的佛教聖地,全盛時有寺廟360餘處,迄今仍保存著北魏、唐、宋、元、明、清等7個朝代的寺廟建築47處,其寺廟數量之多在全國位居第一。

【著名景點】

菩薩頂

薩頂位於五台山台懷鎮的靈鷲峰上,是五台山十座黃廟中的首廟。由於它的建築雄偉、金碧輝煌,遠看好似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因此人們又把它叫做喇嘛宮。

菩薩頂是滿族語言的叫法,意思是文殊菩薩居住的地方。菩薩頂曆史悠久,到了清朝,它實際上成了皇室的寺廟,地位極其尊貴。

菩薩頂占地麵積9160平方米,有殿堂僧舍等大小房屋100餘間,且均為清康熙年間的建築。全寺建築大體上可分為前院、中院、後院三個部分。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文殊殿等。兩旁,對稱地排列著鍾樓、鼓樓、禪院等。主殿居中,高大雄偉;配殿位居兩側,左右對稱。全寺建築的布局不但中心突出,而且壯觀恢宏,加之紅柱紅牆,金色琉璃瓦,更顯得金碧輝煌,富貴豪華。

慈福寺

慈福寺又名禪堂院,位於菩薩頂背後紫霞穀口南側,地處一麵背陰坡下段,寺院布局呈長條帶形,上方有大片樹林,下麵有溝穀河水流過。該寺雖在台懷寺廟集群區,卻背它寺而獨立,有如龍神幽棲。

慈福寺創建於清道光年間,屬於黃廟,這裏是五台山黃廟中藏式建築風格最明顯的寺宇之一。該寺占地麵積為7800多平方米,計有殿堂樓房80間。

普化寺

普化寺位於台懷中心寺廟集群區南二裏處。坐落在清水河東側山腳下。該寺地勢平坦,布局整嚴對稱。殿建坐東向西,以中院為主,南北各有兩層院落護持,形成五院並排,占地麵積為15800平方米,計有殿堂樓房100餘間。

普化寺原稱玉皇廟、帝釋宮,現存寺宇係民國年間重建。這裏的建築特點,一是樓廊式格局,二是裝飾精細,門上券口、格下檻牆、墀頭角柱石和柱礎等多有漢白玉石雕,體現了民國年間的建築風格。

觀音洞

觀音洞位於五台山台懷鎮南二裏的清水河東岸棲賢穀口北畔。從山腳沿山路,依著小徑盤旋而上300多級石階,便可見到貼崖而建的兩處殿宇,統稱為觀音洞。

觀音洞規模不大,景色頗佳。觀音洞分為上、下兩院。上院為觀音殿,主供觀音菩薩。下院位於距離山腳40米處的山腰裏,這裏築有香積殿,殿宇小巧玲瓏,清雅幽靜,也是達賴六世登台靜坐處,因而這裏便成了在蒙、藏地區很有影響的一處喇嘛廟。

碧山寺

碧山寺在五台山台懷鎮東北2公裏北台山麓,是五台山最大的十方禪處。碧山寺創建於北魏,重修於明代,曾名為普濟寺、護國寺、北山寺等,清代乾隆年間改名為碧山寺。

碧山寺中軸線上有四座大殿,占地麵積24畝,有殿堂樓房50餘間。第一進大殿是天王殿,殿內正中的佛龕內,供有彌勒佛,兩側立四大天王;第二進大殿是毗盧段,又稱雷音寶殿,殿內正中供毗盧佛,兩壁供十二菩薩;第三進大殿叫戒壇殿,殿內正中設有青石砌成的戒壇,長5.1米,寬5米,高1.2米,是五台山唯一的一座戒壇;最後一進大殿在靠山腳下的一處高台上,單另為一個小院,大殿坐西向東,有南、北兩側的堂屋陪襯,大殿麵寬5間,上下兩層,原為藏經殿。

金閣寺

金閣寺處於南台之北,中台之南,除五座台頂的寺廟建築外,金閣寺所處的地勢最高,海拔1900多米,距台懷鎮15公裏。

金閣寺現存的寺廟建築及塑像設置,均為明、清、民國複修。寺廟坐北向南,占地麵積2.1萬平方米,呈正方形,現有殿堂160多間。

遠望金閣寺,有時陽光輝映,似有“靈光”,有時雲遮霧掩,猶浮半空。及登山門,峰巒聚於腳下,雲霧環繞身邊,有如置身蒼茫海濤中,飄忽上下天地間。

佛光寺

佛光寺位於五台縣城東北25公裏的佛光山腰,距台懷鎮30餘公裏。寺廟依山勢而建,坐東朝西,三麵環山,西向豁然開朗。寺區周圍鬆柏蒼翠,環境清幽。寺內建築高低錯落,布局疏朗,主從有致。全寺可分三個院落,一院低,三院高,二院花香噴溢,爭芳吐豔。佛光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唐代達到鼎盛,名播長安、敦煌等地,遠及日本等國。五台山傳言:“先有佛光寺,後有五台山”。可見,佛光寺在五台山地位的重要。

顯通寺

顯通寺坐落在台懷鎮,是五台山眾多寺廟中最大、最古的一座。該寺曆史悠久,珍貴文物很多,是佛教聖地中的一顆明珠。

據記載,顯通寺始建於漢明帝永平年間,略晚於白馬寺數年,所以有人把它列為中國的第二座古寺。顯通寺占地麵積43700平方米,現有大小房屋400多間,且大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築。殿堂、廂房布局嚴整,中軸線分明,配殿左右對稱。布列於中軸線上的主要殿宇七座,從南到北,依次為觀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缽文殊殿、銅殿、藏經樓。此外,還有鍾樓、僧舍和各種配殿。

黛螺頂

黛螺頂位於台懷中心寺廟群以東的陡峭山脊上,始建於明成化年間,明萬曆年間和清康熙、乾隆年間都曾重修。黛螺頂上的寺院內有五台山5座台頂的5種文殊菩薩法像,到這裏,可以一次性朝拜5尊文殊菩薩。黛螺頂寺內共有殿堂、僧舍20餘間,站壇殿是該寺的主要建築。殿內所供的釋迦牟尼佛不是常見的盤坐模樣,而是站立佛壇之上。殿內還供有五文殊像,分別為孺童文殊、無垢文殊、智慧文殊、聰明文殊、獅子吼文殊。

塔院寺

塔院寺位於山西省五台山市台懷鎮大白塔處,寺以塔名,頗為得體。該寺原為大華嚴寺塔院。明成祖永樂五年(1407)擴充建寺,是五台山五大禪林之一。

塔院寺坐北朝南,由橫列的殿院和禪堂僧舍組成。中軸線上的建築有影壁、牌坊、石階、周門、山門、鍾鼓樓、天王殿、大慈廷壽寶殿、塔殿藏經閣,以及山海樓、文殊發塔等建築,氣魄雄偉,有殿堂樓房130餘間,占地麵積15000平方米。在五台山眾多佛塔中,塔院寺大白塔最著名,其他諸塔猶如眾星捧月一樣簇擁著它。

南山寺

南山寺依山而建,海拔1700多米,麵積約6萬平方米,有殿堂樓房300多間。南山寺整個由七層三大部分組成,下三層名極樂寺,上三層名佑國寺,中間一層名積善堂,南山寺是它們的總稱。寺院初建於元代,名大聖佑國寺,清光緒年間再建,稱極樂寺。20世紀上半葉普濟和尚四處化緣,大行修建,連續動工27年,把三寺連在一起。從遠處望去,南山寺層次疊落,宏偉浩大,軒昂壯闊,非他寺可比。

明月池

明月池位於五台山鎮海寺東南1.5公裏處,又名觀海寺,該寺始建於北魏,寺院坐北向南,現存有大雄寶殿、金剛菩薩殿兩大殿,其中金剛菩薩殿正麵3間,原殿額高懸康熙帝親筆手書的“笑提明月池”木匾一塊。殿內的金剛菩薩造型奇特,是五台山唯一的一尊黑色菩薩,他黑臉黑身、表情堅毅、身形偉岸,右腳登地,左腿屈起,腳踩風火輪,臂上纏繞長蛇,手中執法器,所以此像又稱“九頭十八臂黑金剛菩薩”。這也是文殊菩薩的“三十二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