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2 / 3)

集福寺

集福寺又名洪泉寺,坐落於台懷鎮東莊村的一個土丘上,距大白塔約1裏。寺宇坐北向南,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殿之兩側有廊房、配殿及東西禪房,僧舍,布局嚴整對稱,環境幽雅清淨,是一處修禪習靜的寶地。

羅睺寺

羅睺寺位於五台山台懷鎮顯通寺和十方堂之間,始建於唐代。羅睺寺是五台山保存完好的十大黃廟之一和五大禪寺之一。羅睺寺現存有天王殿、文殊殿、大佛殿、藏經閣、禪房、配殿、廊房等118間。寺的後殿有一個著名的“開花見佛”活動機關裝置,是五台山非常著名的景點。

南禪寺

南禪寺位於五台縣陽白鄉李家村附近小銀河一側的河岸土崖上,廟宇坐北朝南,迎麵和背麵各有一道山梁,寺旁渠水環繞,林木繁茂,紅牆綠樹,溪水青山,極為幽靜。南禪寺就是在如此美麗的環境中已經存在了1200多年。寺院並不大,占地約3000多平方米,南北長60米,東西寬51米,分兩個院落,共有殿堂六座,即大佛殿、東西配殿及南過門殿等。

殊像寺

殊像寺在五台山懷鎮西南0.5千米處,因寺內供奉著文殊菩薩而得名。它創建於東晉初年,唐代重建,元泰定二年(1325)又予重建,後毀於大火。明弘治九年(1496)再建,萬曆年間(1573~1620)又予重修,寺內有重修碑記。

殊像寺的文殊殿內有一尊文殊菩薩騎猗狻的塑像,高9.87米,是五台山台懷鎮諸寺中最高的一尊彩塑文殊像。其中,狻猊高3.95米。狻猊四蹄蹬地,昂首豎耳,張口卷舌,雙眼圓睜。它雄壯敦實,精神抖擻,作行走姿勢,給人一種活潑奔騰之感。文殊殿內的殿壁上還塑造了五百羅漢渡江的故事。

鎮海寺

鎮海寺位於台懷鎮南清水河西側,距台懷鎮10裏,海拔1600米。五台山鎮海寺坐落在“二龍戲珠”的風水寶地,左右兩側環繞的山峰,猶如兩條飛龍落下河穀,拱背彎腰,騰挪圍抱;寺院建築在兩山合抱的一個石山嘴上,宛若一顆二龍嬉戲的寶珠。

五台山鎮海寺占地16000平方米,有殿堂樓房100間。該寺的主要建築是一進三重大殿,天王殿內兩壁有四大天王,正中供彌勒佛;中殿內有三尊坐佛,背後飾有“靈光”,一色金身;後殿內正中有文殊菩薩坐臥獅塑像,前側又有三尊金身坐像。

佛母洞

佛母洞位於五台山南台錦繡峰山麓,又稱為千佛洞。千佛洞之洞,分內外兩洞,外洞大而明,內洞小而幽,中間有一個扁圓形孔穴相通。內洞中,可以容納5~7人。內洞的洞壁上,山岩經水溶化,產生許多乳石及石筍,夾有各種色質,猶如人體心肝五髒,洞形又呈葫蘆形狀,後人便稱之為母腹。佛教宣揚進入小洞就是投胎佛母,受其恩育,複出小洞就是洗掉人生一切煩惱,獲得無上歡樂幸福。

龍泉寺

龍泉寺位於東溝北的山嶺下,離台懷鎮約5公裏。龍泉寺創建於宋代,明代重修,清末至民國初年重建。全寺占地15900平方米,共有各種殿堂僧舍160餘間,坐北麵南,並排三處大院。寺中的影壁、牌坊、墓塔是三件藝術瑰寶。

尊勝寺

尊勝寺在五台縣城北20公裏西峽村山峪,為五台山南門道上的巨刹。相傳唐代印度僧人佛陀波利在此拜見文殊菩薩,隨之建寺。五台山尊勝寺始建於唐,宋代重修,民國初年又予修葺。寺區古木參天,建築瑰麗。寺前影壁磚雕精巧,寺內殿堂樓閣皆備,一連五進院落,逐級向上,層迭有致,左右設經樓禪舍,規模宏偉,布局嚴謹。

【旅遊小提示】

交通

航空:北京、廣州、成都、西安等各大城市均有直達太原的飛機。到達太原後,可在太原五一廣場搭長途車去五台山。

鐵路:由北京、呼和浩特、包頭、大同等地去五台山的旅客,可乘火車在京原線上的砂河、繁峙、代縣、原豐、忻州各站下車,然後轉乘汽車前往五台山。如果從上海、南京、蘇州、無錫、徐州、濟南、石家莊、西安、鄭州方向去五台山,可先搭快車到太原,太原市五一廣場有長途車直達五台山。

公路:有公路去五台山可以先到太原,太原長途汽車站平均每30分鍾發往一趟五台山的長途車,交通非常方便。此外,五台山六月大會期間(農曆六月初至七月初十),是遊人最多的時候,五台山周邊周邊各縣市都有增開到五台山台懷鎮的長途汽車。

收費

門票:140元/人(11~3月為淡季),168元/人(4~10月為旺季)

住宿

五台山五峰賓館

地址:五台山風景名勝區龍泉寺旁電話:(0350)3365800

五台山龍山賓館

地址:五台山風景名勝區東莊村電話:(0350)6545336

五台山銀海山莊

地址:五台縣台懷鎮電話:(0350)6542676

五台山雲峰賓館

地址:五台縣台懷鎮電話:(0350)6662266

氣候

五台山的氣候特點是:明顯的垂直分布,漫長的嚴寒期,充足的雨量,分布複雜的風速風向。夏季人們常常見到非常有趣的天氣:峰頂雷電交加,大雨傾盆,而溝穀卻是風平浪靜、氣候宜人;或者山頭萬裏無雲,紅日當空,而山下卻是烏雲密布,電閃雷鳴。尤其是海拔較高的地區,一日之內常有睛、陰、風、雨、雹、霧等瞬息變化。五台山最適宜旅遊季節為6—9月。

電話

谘詢電話:(0350)6543133

忻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350)3028354

山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351)7325012

九華山

九華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城西南20公裏處,距長江南岸貴池市約60公裏。方圓120平方公裏,主峰十王峰1342米,為黃山支脈。

九華山共有99座山峰,以天台、十王、蓮華、天柱等9峰最雄偉,群山眾壑、溪流飛瀑、怪石古洞、蒼鬆翠竹、奇麗清幽,相映成趣。名勝古跡,錯落其間。

九華山古刹林立,香煙繚繞,是善男信女朝拜的聖地;九華山風光旖旎,氣候宜人,是旅遊避暑的勝境。九華山現有寺廟80餘座,僧尼300餘人,已逐漸成為具有佛教特色的風景旅遊區。在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中,九華山獨領風騷,以“香火甲天下”、“東南第一山”的雙重桂冠而聞名於海內外。

【著名景點】

百歲宮

百歲宮,初名摘星庵,又名“萬年禪寺”,位於九華山插霄峰摩天嶺頭插霄峰巔,海拔871米,寺院淩空矗立,雄偉壯觀。百歲宮,因一個神奇的和尚,而名聞天下。明萬曆年間,河北宛平的無瑕和尚(海玉)由五台山、峨眉山輾轉來到九華山摩天嶺結茅禪修,取庵名“摘星庵”。他在禪居期間以黃精等野生植物為食,並刺舌血拌和金粉抄寫了《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一卷,曆時二十八載。天啟三年(1623),一百一十歲的無瑕和尚圓寂圓寂,三年後開缸,其顏麵如生,徒眾遂裝金供奉於庵中。崇禎三年(1630)敕封無瑕和尚為“肉身菩薩”,禦賜“蓮花寶藏”、“為善為寶”匾額。同年,其徒慧廣主持戒堂,易庵為寺。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寺廟毀於火災,無瑕肉身幸存。清道光年間寺院經重修擴建後,始稱“萬年禪寺”,並開壇傳戒,僧眾日廣,香火日盛。

祗園寺

祗園寺是九華山唯一座宮殿式廟宇。坐落九華街東北、插霄峰西麓。寺院由靈官殿、彌勒殿、大雄寶殿、客堂、齋堂、庫院、退居寮、方丈寮和光明講堂等9座單體建築組成,除彌勒殿和大雄寶殿屬宮殿式建築外,餘皆民居式建築。該寺院雖按山門──天王殿(即彌勒殿)──大殿──其它配殿的傳統格式來布局,但在手法上曲折多變。整個建築依山就勢,鱗次櫛比,布局緊湊,層次分明。寺院還借鬆林、溪流布置了天然優美環境,引人入勝。祗園寺始建於明代,清末和民國期間重修和擴建,規模為九華“四大叢林”之首。建築麵積5157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