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
泰山,五嶽之一,古稱東嶽,又名大山、岱山、岱嶽、岱宗、泰嶽,位於中國山東中部,東西長約200公裏,南北寬約50公裏,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古代曆朝曆代不斷在泰山封禪和祭祀,並且在泰山上下建廟塑神,刻石題字。古代的文人雅士更對泰山仰慕備至,紛紛前來遊曆,作詩記文。泰山宏大的山體上留下了20餘處古建築群,2200餘處碑碣石刻。
泰山風景以壯麗著稱。重疊的山勢,厚重的形體,蒼鬆巨石的烘托,雲煙的變化,使它在雄渾中兼有明麗,靜穆中透著神奇。
泰山日出是岱頂奇觀之一,也是泰山的重要標誌,每當雲霧彌漫的清晨或傍晚,遊人站在較高的山頭上順光看,就可能看到縹緲的霧幕上,呈現出一個內藍外紅的彩色光環,將整個人影或頭影映在裏麵,好像佛像頭上方五彩斑斕的光環,所以被稱為“佛光”或“寶光”。
泰山也是著名的佛教聖地,約於公元4世紀中期傳入。公元351年,高僧朗公首先到泰山岱陰創建了朗公寺和靈岩寺。魏晉南北朝時期,泰山較大的寺院有穀山玉皇寺、神寶寺、普照寺等。著名的泰山經石峪是北齊人所刻的佛教經典《金剛經》。唐宋時,靈岩寺極為鼎盛。
【著名景點】
靈岩寺
著名的靈岩寺位於泰山主峰西北20公裏處靈岩山南坡。唐李吉甫在《十道圖》中將它與浙江天台國清寺、江蘇南京棲霞寺、湖北江陵玉泉寺並稱“域中四絕”。寺內外主要古建築有金剛殿、天王殿、千佛殿、大雄寶殿、禦書閣、五花殿、積翠證明龕等。大雄寶殿西有摩頂鬆,相傳唐玄奘去西天取經前曾來此摩撫:“吾西去求佛,教汝枝西長,歸時向東,使吾門弟子知之。”後果然東指而取經者歸。後人為記其事,又在樹下植一柿樹,意為“百(柏)事(柿)如意”,今雙株並立,根深葉茂,每至深秋,柿紅柏綠。
普照寺
普照寺位於泰山南麓的淩漢峰下,秀峰環抱,翠柏掩映亭殿樓閣,氣象崢嶸。清人有“門前幾曲流水,寺後千尋碧峰。鳥語溪聲斷續,山光雲影玲瓏”的讚詠。普照寺取“佛光普照”之意,傳為六朝時建,後曆代皆有拓修。寺院以大雄寶殿、摩鬆樓為中軸,形成三進式院落。兩側配以殿廡、禪房和花園等。
光化寺
光化寺創建於北魏,隋代稱光化寺,宋易名崇慶寺。元初兗州軍節度使時珍重修。寺居山嶴,左右雙峰如抱,前有諸山如翠屏遙列,後有山泉引流入庭。今寺院正殿內四壁有清代《西遊記》故事壁畫,院中配房分列,古柏挺立。東山門內有清乾隆、光緒年間重修碑。院西南有古鬆,冠蓋如傘,遮地畝餘,傳為唐植。寺北門路東有巨石,名將軍石,高1.9米,寬2.4米,厚1.2米,上刻北齊武平元年(570)梁父縣令王子椿隸書《大般若經》,計89字,字徑13厘米。寺東南路西有墓塔林遺址,今存塔石數十塊,均為元明遺物。
四禪寺
四禪寺原名永慶寺,位於張夏鎮東北。現存大殿麵闊3間,進深1間,前出廈,梁架為四杉狀,上置平梁,立爪柱。原有正脊,經改建成卷棚式,明代重修。另有高4米的宋代經幢1座,其上刻佛經,字跡清晰可辨。寺北山腰有證明功德龕,內有浮雕像,1佛2菩薩,呈禪定狀。北有北宋治平年間石像題記1塊、碑碣6塊。寺創建年代不詳,從現存唐碑看,建寺較早,到北宋已初具規模。
雙泉庵
雙泉庵位於張夏鎮張夏村東通明山半腰處,門朝西北,是四禪寺的下院,正殿前並列雙泉成兩方池,故名。庵自西向東現存門樓、正殿、南配殿。門樓頂瓦已無。正殿麵闊3間,進深1間,硬山頂,前出廈,布紋瓦脊已毀。南配殿結構與正殿相同,院內有明至民國年間的碑碣8塊。庵創建年代不詳,據碑載,曆史較早,明代中葉為極盛期,明末遭兵燹荒廢,清至民國年間又複興,今保存尚好。
銜草寺
銜草寺坐落於一條深深的峪中,周圍群山環抱,蒼鬆翠柏,叢林茂密,怪石嶙峋,顯得很神秘幽靜。該寺是北魏時期湛公和尚得羅漢果創立,後荒廢,1276年由靈岩寺退堂方丈複公率徒浩公至此重修殿宇,開堂收徒極盛。明末衰,清複興。現存元代石塔1座,內有木雕關公像、泥塑天王像、武士像、木刻佛像;另有墓塔1座,元代大德六年(1302)浩公墓碑1塊,建佛殿碑2塊,存有寺鑒龍頭杖1條,雲板1件。
【旅遊小提示】
交通
航空:泰安距濟南遙牆國際機場約90公裏。泰安與遙牆機場之間沒有直通公路客運班車,遊客下飛機來泰山旅遊,須經濟南中轉。濟南機場每日有旅客班車往返濟南市區與遙牆機場之間。
鐵路:京滬鐵路泰山站每天到發列車眾多。泰山火車站是泰安旅遊和城區公交樞紐站,從泰山火車站前往泰山四處登山口最為方便,均有專線公交車或旅遊公交車直達。
公路:京滬、泰徐(往徐州)、泰博(往淄博)三條高速公路在此交彙。從泰安到濟南僅63公裏,到曲阜也隻有68公裏,無論是乘火車還是坐汽車,1小時內皆可到達。
收費
門票:125元/人(旺季),100元/人(淡季)
住宿
泰山景區內固定居民極少,山上的家庭旅館隻在中天門一帶有寥寥數家,岱頂沒有家庭旅館。山上的酒店賓館數量不多,價格比山下泰安市區內同等檔次的房價要貴不少,這是因為山上的賓館所需的幾乎所有的物品,都是由泰山挑夫挑上山的。建議想在住宿方麵節省開支的遊客,不要到山上住宿。可以考慮在泰山腳下的泰安市區,選擇一家大眾賓館住宿。如果想看日出,選擇距泰山山門較近的旅館,第二天早起淩晨登山。泰山不像黃山那樣麵積很大,路途很遠。體力正常的成年人夜間徒步攀登最長僅需3小時。
氣候
泰山氣候,四季分明,各具特色。夏季涼爽,最熱的7月平均氣溫僅17℃,即使酷暑盛夏登山,在青鬆翠柏掩映下,亦感陰涼舒適,到山頂時,還需攜帶寒衣。遊泰山,4~11月為佳,觀日出則以秋季為最佳。
電話
谘詢電話:(0538)82159078066126
泰安市旅遊投訴電話:(0538)8264469
山東省旅遊投訴電話:(0531)82963423
虎丘山
虎丘山,位於蘇州城西7公裏,海拔34.3米,麵積282.3畝。“虎丘”一名來曆已近2500年,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犯破傷風死,葬於此山,入穴三日後有白虎蹲踞墓上,故名虎丘山。
虎丘山經曆代名人在山上營造,規模宏大、日趨完美、亭台樓閣、園榭軒館,聳金疊翠,虎丘山寺宇均沿山而築,名冠吳中,甲於江南。虎丘山雖小,而幽美的景色卻能與錦繡名山大川相媲美。
虎丘山也是著名的佛教聖地,自晉代書法家王珣舍宅為寺,佛教文化便在虎丘綿延開來。東晉高僧竺道生、梁代憨憨尊者都曾在寺中講經和生活,並留下生公講台、憨憨泉、千人坐等古跡及相關傳說。至今,虎丘山上還留有“點頭石”等遺跡。此後,“虎丘山寺”更發展為一座規模宏偉的著名佛寺。唐初,為避太祖李虎諱,改名“武丘報恩寺”。元、明、清各代,虎丘山寺屢有興建,香火鼎盛,是吳地重要的佛教聖地。今“虎丘禪寺”匾額為清康熙皇帝禦題。
【著名景點】
虎丘雲岩寺塔
虎丘塔是雲岩寺的塔,稱雲岩寺塔。該塔始建於五代周顯德六年(959年),建成於北宋建隆二年(961)。據地方誌記載,隋文帝就曾在此建塔,但那是座木塔,現虎丘塔即在木塔原址上建築的。塔身平麵呈八角形,高7層,磚身木簷。由於從宋代到清末曾遭到多次火災,因而頂部和木簷都遭到了毀壞。原來的高度已無法知道,現存的塔身高47.5米。現在看到的虎丘塔已是座斜塔,據初步測量,塔頂部中心點距塔中心垂直線已達2.34米,斜度為2.48度。
虎丘劍池
虎丘最神秘、最吸引人的古跡是劍池。從千人石上朝北望去,“別有洞天”圓洞門旁有“虎丘劍池”四個大字,每個字的筆畫都有三尺來長,筆力遒勁。據《山誌》等書記載,原為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所書,後因年久,石麵經風霜剝蝕,“虎丘”兩字斷落湮沒。在明代萬曆年間,由一個名叫章仲玉的蘇州刻石名家照原樣鉤摹重刻。所以在蘇州有“假虎丘真劍池”的諺語。也有人說這句話是指闔閭之墓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