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淨山
梵淨山位於銅仁地區的江口、印江、鬆桃三縣結合部,海拔2493米,不僅是貴州的第一山,更是武陵山脈的主峰,是屹立於雲貴高原向湘西丘陵過渡的大斜坡上的巨人。其古老的山體距今已有10~14億年的曆史,是黃河以南最古老的台地。再加上山體龐大深邃,峰巒巍峨雄奇,主峰高聳入雲,故明朝萬曆四十六年(1618)奉皇帝詔令而建的古碑上稱之為“眾名嶽之宗”。
梵淨山富集了令人陶醉的自然風光。山,或雄奇險峻,或秀美多姿;水,或涓涓細流,或丁冬垂滴,或白練懸空,或奔騰咆哮;樹,遍山皆樹,滿眼是綠,繁花爭豔,鳥獸和鳴,一幅天然畫卷。還有那雲、霧、風,波譎雲詭,也給梵淨山增添了不少的神秘色彩。置身此山中,儼然畫中行,恍若仙山遊。
梵淨山是佛教朝拜聖地之一。據記載開發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後經修建梵刹廟宇,開鑿朝山便道,成為弛名全國的佛教朝聖名山之一。山上廟宇殿堂星羅棋布,山頂修建了承恩寺、報國寺、鍾靈寺、太平寺、釋迦殿、彌勒殿等大小48座廟宇。梵淨山是峨嵋山、五台山、普陀山、九華山遙相對應的佛教名山,是全國名山中唯一的彌勒道場。
【著名景點】
民族風情
在梵淨山麓,居住著土家族、苗族、侗族、漢族、羌等各族人民。在這裏,可以領略到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體悟到梵淨山區豐富深邃的人文文化。
生態王國
梵淨山是一個原始古樸的生態王國。由於梵淨山的山體龐大且垂直高差大,形成了一個生物多樣性的原始基地。梵淨山不僅生長著滿山遍嶺的各種植物和棲息著各類動物,而且擁有黔金絲猴、大鯢(娃娃魚)、白頸長尾雉、雲豹等珍稀動物和全球僅存的“貴州紫薇”以及中國鴿子花樹(珙銅)等珍稀植物。
九十九溪
梵淨山山清水秀,號稱有“九十九溪”,這些溪流彙成黑灣河、馬槽河等十一條主要河流,呈放射狀奔騰而下,沿途多急流險灘,跌水瀑布。
承恩寺
承恩殿又稱稱古茶店,位於梵淨老山與金頂間的斜坡上,規模宏大。分為上、下兩個殿宇,上殿稱上茶殿,下殿稱下茶殿。半山有石牆,石牆正中有拱門,門框上嵌一塊石刻匾額,匾額上書“聖旨”二字,下書“敕賜承恩殿”五個大字。院牆和殿基均為塊塊板岩疊造而成。下茶殿的殘垣斷壁邊,聳立著一塊巨大石碑,碑高1.72米,寬0.98米,上刻“梵淨山茶典碑文”,計1400餘字,碑文是清代文人張鴻翔於光緒二十二年(1896)撰寫,文中描寫梵淨山的開山由來與幾番興衰曆史,生動地描繪了梵淨山壯麗的景色及朝覲的空前盛況。
鍾靈寺
鍾靈寺位於梵淨山西麓永義鄉大園址村,距金頂12公裏,距護國禪寺3公裏的大獅子岩上部,是西線登山的必經之地,是遊客中途息歇的場所。鍾靈寺始建於明永樂十六年(1418),建築占地兩畝有餘,有正殿、廂房、寮房。寺後是高大的喬木林,綠蔭掩映,寺前一片毛竹林,翠竹青青,寺後側一汪清泉,遺址內有石牆、石佛造像和殘碑。
太平寺
太平寺為梵淨山48座覺庵中最為著名的尼姑庵。殘碑記載原名觀音閣,據傳建於明萬曆妙玄鼎興梵淨之期。太平寺向來香火興盛,僧尼眾多。寺內常設朝山店,一次可接待川、湘香客400人,其素宴之精美,遠近聞名。
《梵淨山重建金頂序》碑文
梵淨山老金頂之下有明代萬曆四十六年(1618)北京戶部朗中李芝彥撰寫的《梵淨山重建金頂序》碑文,碑高達2.9米,寬1.5米,共1394個字。碑文詳盡描述梵淨山的名勝風光,內容十分豐富,是梵淨山重要的文物。
九皇洞
九皇洞位於梵淨老山之下,洞口石牆依石壁而建的九皇洞由石門入門,見一方整齊的在天井,爾後伸入洞內。扉崖的石牆上,刻有“洞天福地”四個大字,筆鋒雋秀。
金刀峽飛橋
金頂的金刀峽上共建有三座飛橋相連,其中頂上的一座稱為“天仙橋”,為明代所建,長4米,寬1米,是從50千米以外運來的塊塊巨石砌成的拱橋。
金頂絕頂
在金刀峽左右兩側的金頂絕頂,曾建有廟宇,分別為“釋迦殿”和“彌勒殿”。佛殿後的巨石,有的稱之為“曬金台”,有的稱之為“說法台”;金頂左側有“拜佛台”;金頂半山便是“舍身岩”;金頂半山還有觀音洞,洞內有石雕佛像。
【旅遊小提示】
交通
航空:銅仁大興機場與貴陽、桂林、廣州通航。乘飛機至銅仁大興機場,轉機場大巴至銅仁市,再轉汽車至梵淨山。
鐵路:離梵淨山最近的火車站為銅仁火車站,湘渝黔線上的多路列車均在此停靠。重慶方向的旅客可直接坐火車至銅仁下,再轉乘汽車至銅仁。從貴陽乘“梵淨山”號旅遊列車可直達玉屏,轉汽車至銅仁或江口。
公路:從玉屏或銅仁到梵淨山,均隻有公路連接,從玉屏乘汽車至江口,再轉乘專線中巴可抵達梵淨山山腳。
收費
門票:50元/人
住宿
梵淨山賓館
地址:銅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電話:(0856)6231688
錦江賓館
地址:銅仁市錦江南路8號電話:(0856)5222341
源豐商務酒店
地址:銅仁市錦江南路1號電話:(0856)5222222
銅仁大酒店
地址:銅仁市大江北路43號電話:(0856)4123456
氣候
梵淨山為中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氣候變化多端,年均溫5℃~17℃。梵淨山穀底海拔500—700米,而山頂海拔2000米以上,垂直高差較大,晝夜溫度變化快,山頂夜間最冷;山頂流雲滾動,變化無常,氣候景觀異常美麗,但需要注意身體健康。建議:備好雨衣雨傘;在山頂過夜,請帶好禦寒衣服。
電話
谘詢電話:(0743)35000333
銅仁市旅遊投訴電話:(0857)8236760
貴州省旅遊投訴電話:(0851)6818436
棲霞山
棲霞山位於南京城東北22公裏,又名攝山,南朝時山中建有“棲霞精舍”,因此得名。棲霞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海撥286米,又名鳳翔峰;東北一山,形若臥龍,名為龍山;西北一山,狀如伏虎,名稱虎山。
棲霞山馳名江南,因為不僅有一座棲霞寺,更有南朝石刻千佛岩和隋朝名構舍利塔,還因為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譽為“金陵第一明秀山”,民間素有“春牛首、秋棲霞”之說。
【著名景點】
明鏡湖
棲霞山風景區的第一景是明鏡湖,有“彩虹明鏡”碑立於湖邊,它位於棲霞寺大門西麵,麵積約3000平方米,是清乾隆年間興建的,湖中有湖心亭,並有九曲橋與岸相連,造型精巧,向東有月牙池,向前就來到棲霞寺大門。
棲霞寺
坐落在棲霞山中峰西麓。南齊永明元年(483),隱士明僧紹舍宅為寺,稱“棲霞精舍”,後成為江南佛教三論宗的發祥地。唐代時稱功德寺,增建了殿宇40餘間,規模很大,與山東長清的靈岩寺、湖北荊山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國清寺並稱天下四大叢林。清鹹豐年間毀於火災。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重建,現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毗盧殿、攝翠樓、藏經樓等,為南京地區最大的寺廟。
千佛岩
千佛岩在鳳翔峰西南麓。聞名遐邇的“東飛天”就在102號佛龕中。南齊永明七年(489),明僧紹之子與智度禪師合作開鑿三聖像以紀念明僧紹。梁大同六年(540)三聖像佛龕上出現佛光,驚動齊梁貴族,於是紛紛前來鑿石造像,從南朝齊永明二年至梁天監十年(484~511)逐漸開鑿而成。又據傳,棲霞寺創建人僧紹曾夢見西岩壁上有如來佛光,於是立誌在此鑿造佛像。他病故後,其子在南齊永明二年(484)開始與僧智度禪師在西壁上鑿佛龕,鐫刻了三尊佛像,這三佛合稱“西方三聖”,該殿也稱“三聖殿”。所有佛像或五六尊一龕,或七八尊一室。佛像始有515尊,分鑿於294個佛龕中,望之如峰房鴿舍,號稱千佛崖。後來,唐、宋、元、明各代相繼在紗帽峰都有開鑿,連南朝在內,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數丈,小者僅盈尺。其中“大佛閣”為開鑿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石窟,鑿於南齊永明七年(489),正中無量壽佛坐像高達12米。
東飛天
“東飛天”位於中102號佛龕中。這個洞龕非常小,共有5座佛像,洞頂的兩組飛天為橙色,線條清晰可辨,中間佛像頭頂的火焰隱約可見。雖然僅有這麼兩對飛天,但這是我國所發現的最東部的“敦煌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