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開胃,消食化滯
概述
疾病概念與簡要論述
小兒營養不良可分為原發性營養缺乏病和繼發性營養缺乏病。長期攝食不足是營養不良的主要原因。如多產、雙胎及早產兒,這類嬰兒若沒有得到科學喂養,容易出現營養不良。
發病機製
發病原因及其影響因素
小兒哺食過早,或者肥甘生冷類食物吃得太多,損傷脾胃之氣,耗傷氣血津液,導致消化功能紊亂而發生營養不良;喂養不當或長期攝食不足,如母乳不足又未能及早添加輔食,會導致小兒營養不良;人工喂養時食物的質和量未能滿足小兒需要,如乳類食物稀釋過度等都會導致小兒營養不良;慢性腹瀉或長期嘔吐的患兒,治療不徹底會引發營養不良;某些諸如嬰幼兒先天性幽門狹窄、齶裂、傳染病、寄生蟲病等,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小兒營養不良。
臨床症狀
疾病臨床特點與表現
小兒營養不良的主要症狀:惡心嘔吐、不思飲食、腹脹腹瀉、煩躁不安、哭鬧不止、睡眠不實、手足心熱、口渴喜飲、兩顴發紅、大便時幹時溏、麵黃肌瘦、頭發稀少、頭大頸細、肚子大、精神不振等;患兒的體重不增或減輕,皮下脂肪按照腹、胸背、腰、雙上下肢、麵頰部的順序逐漸消失,嚴重者甚至會導致運動功能發育遲緩,智力低下,免疫力低下。
日常護理
疾病防治實用指南
母乳是嬰兒最理想的食品和飲料,可以給嬰兒提供全麵、充足的營養,有能力的話應盡量母乳喂養,根據患兒的年齡及時添加輔食,掌握先稀後幹,先素後葷,先少後多的原則。在治療小兒營養不良時,可采取按摩手法,對患兒腹部和臍部進行掌摩法推拿後,再進行適當的捏脊,則治療的效果更好。
健康貼士
小兒營養不良分級Ⅰ度:精神狀態正常。體重低於正常15%~25%,皮膚幹燥。
Ⅱ度:精神不振,煩躁不安,體重低於正常25%~40%,肌肉鬆弛,皮膚蒼白,毛發無光澤,身高比正常低。
Ⅲ度:精神萎靡,嗜睡煩躁。體重低於正常40%以上,智力偏低,肌肉萎縮,額部出現皺紋,呈老人麵容,皮膚蒼白、幹燥、毛發幹枯,常有低體溫,脈搏緩慢等症狀。
對症食材
雞蛋
性味 性平,味甘
主要成分 大量的維生素、礦物質,以及優質蛋白
豐富的蛋白質充分功效提供所需營養
標準取穴
人體標準穴位掛圖穴位精確展示
推拿方法
對症穴位推拿法
中脘穴
施術者以單手中指指腹或手掌掌心輕柔按揉其臍上4寸的中脘穴。
天樞穴
施術者雙手置於其中腹部,左手按在左邊的穴位,右手按在右邊的穴位,手掌心向下;以雙手中指指腹按揉臍中兩側的天樞穴。
胃俞穴
施術者以拇指指腹按揉其體後正中線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食、中兩指橫寬位置的胃俞穴。
大腸俞穴
施術者以拇指指腹按揉其體後正中線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食、中兩指橫寬位置的大腸俞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