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異寶出,天地劫(1 / 2)

京城一片紛亂,紫禁城內同樣不太平。

劉同壽的魄力使得飛雲等人歎服不已,同樣,也讓他的對頭們看到了可趁之機。

尚未徹底消除眼前的威脅,就開辟第二戰場,這種行為無疑是不明智的。

盡管不受皇帝待見,受到了多次打壓,但佛教畢竟在中原流傳了近千年,堪稱根深蒂固。相對於一直保持著神秘感的道教,佛教兼容並濟的傳教方式也更有效率,因此,其實際影響力也超過了道教。

直接體現出來的效果就是,不少勳貴和宗室都輾轉向劉同壽表達了勸阻的意思,勸他不要把佛教卷入這場爭端,並列舉了佛教引人向善等諸多好處。

現實狀況不如意,人們往往就會另尋寄托,以填補心中的空隙,找個信仰是個相當不錯的解決方法。大明的宗室製度,使得天家貴胄們隻能過著豬一般的生活,有人選擇放浪無度,有人選擇研究經史以外的雜學,更多的人則是找了個宗教來信仰。

大明的宗室和勳貴中,佛教徒的比例非常高,當年白蓮教的案子,就曾牽扯到了武定侯郭勳,在嘉靖的親自幹涉下,這案子才沒有繼續查下去,讓老郭逃過了一劫。

輿潮一起,佛門的有識之士就發現不妙了。

在此之前,嘉靖帝也曾多次對佛門進行過打壓,禁製集會,燒毀佛寶,沒收寺院,一係列的打壓,給佛門造成了重創。

不過,這種打壓看似慘烈,卻傷不到根本,佛教最厲害的,不是表麵上的風光,而是強大的群眾基礎。隻要根基不動搖,他們就不會受到根本性的損失。

但這一次的危機明顯不同,佛教引以自豪,賴以生存的民間影響力,在輿潮中以看得見的速度在消融著。盡管其作用範圍暫時還不大,隻局限於京畿周邊,而且持續性也不會太久,隻要封神演義寫完,輿潮就會開始消退。然而,沒人敢將希望寄托在這上麵。

一開始,大多數佛門中人都認為,這是場無妄之災。但隨著各大道派入京,道家協會的消息也是不脛而走,和尚們驚駭的意識到,這是一場有組織有計劃的陰謀,

那個紅遍京師、江南的小道士,正在替這個恐怖的組織掃清道路!

沒人知道,小道士這樣做有什麼好處,不過,佛門弟子很清楚,如果現在保持沉默,將來就更加不會有反抗的機會了。

他們行動了起來。

首先,京城各寺院的方丈主持們找上了那些身份尊貴的香客,根據對方信仰程度的高低,采取了哭訴、控訴、傾述等策略,取得了廣泛的同情乃至幫助。

隨後,這些香客通過種種渠道聯係劉同壽,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善意,或威脅的意思,希望小道士見好就收,以和為貴。

劉同壽回應的也很快,他再次祭出了那個佛本是道的理論,說:中土佛門本就是道教的分支,與原始的西方教,或是為適應蠻族而設的黃教是兩碼事。隻要中土佛門願意承認這個理論,並以道門分支的身份加入道家協會,那就可以避開這場風潮了。

盡管他說的是事實,但劉同壽的要求還是遭到了嚴詞拒絕。

這也是理所應當的,古代又沒有知識產權一說,那些禪機、理念、名詞,都屬於知識範疇。誰學的精,並且嚷嚷的聲音大,版權就是誰的,就因為向道教學習過,就要做為道家的分支,這算是哪門子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