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帝位(結局)(3 / 3)

治政先治水,嘉靖年以來,江南水患頻頻,一部分出於天災,另一部分則是人禍。

嘉靖一登基就撤了各地的礦監、鹽監、船舶監、水監,前幾者影響的是收入,監督水利建設的太監一走,各地的水利建設立刻就形同虛設了。銀子不少拿,屈叫得震天響,但就是沒人做事,堤壩比豆腐還嫩,水渠比鞋印還淺,不鬧水災才是怪事呢!

劉同壽到任後,與精通水利的名臣湯紹恩同心協力,在三江口——即錢塘江、錢清江與曹娥江的交彙處,修建了名聞後世的三江閘,一舉解決了山陰、會稽、蕭山三縣的內澇和防禦海潮倒灌問題。

而後,他又主持重修了玉山鬥門、朱儲鬥門和新逕鬥門,並對鑒湖進行深挖工程,加強這裏的蓄水功能。

一係列工程完工後,江南水患再不複現,時人筆記稱:海澄江清,娛氛湛然。

解決了水患,劉同壽又開始籌謀重開海禁事宜,在朝中引起軒然大波之餘,也引發了海寇之亂。

憑借老爹留下來的班底,和已經小有所成的武功,以及從道家協會精選出來的眾多武林高手,劉同壽在江南大地,以及海疆之上,與海寇展開了連番大戰。其間,不斷有名將強豪加入。

在京城武舉試中結識的愈大遒,武當第一高手張鬆溪……群英薈萃於劉同壽麾下,最終擊敗混雜了倭人的海寇,並反攻倭島,占據殖民地,開辟了新的海貿航線。

因為掌握了兵權,嘉靖的疑心病再犯,重新將劉同壽召回京城。

回京後,事務繁雜,出乎劉同壽意料的是,張鶴齡兄弟的登門拜訪。兩人出獄後,一直小心度日,卻依然惶惶不可終日,拜訪的目的,除了道謝,還有求救。

劉同壽與這二人沒有多大交情,自然不肯承諾,卻沒想到兩人請出了張太後,在劉同壽入宮的時候,突然現身相見。

劉同壽與劉良女極為相似的容貌,引起了張太後的聯想,不久之後,老人猜到了劉同壽的真正身份。欣喜若狂之下,開始籌謀複辟事宜。

然而,正德朝至今已經過了近二十年,老太後除了能證明劉同壽的身份之外,就再也幫不到其他忙,所以,想有所作為還得靠他自己。

就在這個時候,邊關傳來警訊,俺答、吉囊由大同入寇,肆掠太原諸地,而後又移兵向南,兵鋒直指雁門關。雁門守將昏聵無用,竟棄關而逃,軍士解散,於是俺答諸虜如入無人之境,肆虐中原,京城一日數驚,烽火不絕。

同時,受到韃靼人的鼓舞,朵顏三衛大舉入寇,入開原,攻沈陽,前鋒哨探直趨遼陽,遼鎮危急,薊鎮不敢輕動。嘉靖令宣大總督樊繼祖往援太原,樊繼祖膽怯不敢出兵,任由韃虜抄掠肆虐。

危急關頭,群臣束手,嘉靖隻管誦經禱告,劉同壽請命督軍,輕騎出關,於宣府以尚方寶劍斬樊繼祖,繼而統兵入大同,與俺答戰於應州。

大勝!

依靠外四家軍的班底,劉同壽盡收宣大精銳,於是以暗度陳倉之計,統率輕騎數千,秘密返京,一舉控製了京城!

然後,他請出太後,驗明正身,循英宗故例,廢皇帝,登帝位。

控製了幾大邊鎮,又有強大的民眾基礎,道家協會又滲透到了社會各個階層,因此,反對的聲音雖然存在,但卻無法扭轉大局。

第一國師的故事,就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