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夜半家祭(1 / 2)

從戚剛院子裏出來,君芍帶蓮承到自己的院子裏,對蓮承說:“東廂已經收拾幹淨,承兒累了一天一夜,去裏麵歇著罷,我就住在西廂,有事就叫我。”說完自己轉身去往西廂。

蓮承看著君芍翩翩瀟灑的俊朗背影,無一絲平日裏的嬌媚風騷。仰頭歎了一口,覺得心裏滿滿的酒氣使自己長大了些,居然能明白君芍心裏這些恩情、堅定和無言的酸楚。

蓮承對著君芍的背影,幽幽的說:“君芍,帶我去看看祖父吧。”君芍腳步頓了一下,點點頭:說“是該去看看他老人家。”說罷進屋將平日去郊外祭奠用的包裹找出,又找了兩套黑衣,二人換上,打後院兒趕了一輛馬車,出了門。

五年間,京城街道變化不大,路過幾家老鋪子,門麵依舊,掩著的門窗裏麵,隱約透出點點燭光。蓮承坐在黑暗的車廂裏,看著這些熟悉的景象,想起童年跟在祖父身邊的點點滴滴,悲痛難捱,無聲淚流。

離城門口一箭之地,君芍停下馬車,從暗處潛到城牆根上,攜著蓮承騰身翻了過去。二人來到城郊山坡下的林地,君芍帶蓮承來到一排四座墓前,自己摘下隨身包裹,擺出祭奠的酒水紙錢。而此時的蓮承,被內心巨大的悲痛攫住,再也沒有哭,隻是神色哀哀的掏出帕子,擦拭一排墓碑。擦到第四座碑時,借著月光看了看,上麵寫著“容氏義子東海門人草重之墓”,心道這就是君芍當年給他自己立的墓碑了,心中感激不已。

二人拾掇擦拭完了,在一排墓前跪了,蓮承說道:“祖父、爹娘、義兄在上,承兒回來了。這五年,承兒在江南的每日每夜,都盼著回京城查明祖父被害的真相,此番無論多大的代價,都不能阻止承兒完成此心願。祖父泉下有知,請保佑承兒,還我容家一個公道。”君芍則沒有說話,心裏默念:“容家祖父、義父義母在上,保佑承兒此番回京平安無事,保佑敏正能護得了承兒,赴湯蹈火在所不辭。”二人磕頭拜了,將一幹祭奠的物什收拾幹淨,回城去了。

回來之後已是半夜,君芍囑咐連城好好休息,第二天一早便是京城的賞花盛會——“韻節芳集”,要打起精神來。

何為“韻節芳集”?這本是源於汴朝京城的一個美麗傳說。

相傳七百年前,當時的皇帝與皇後伉儷情深,突然一日皇後身染急症,臥床不起,眼看就要香消玉殞,便與陪在身邊的皇帝商量自己的身後之事,說自己這一生愛花成癡,等自己死後,請皇帝以綠葉為褥、以花瓣為被,藤蘿香枝編造棺槨,再將自己墓穴周圍置放些花草樹木,如此“花葬”便能讓自己安心去了。

皇帝聽皇後如此交代永隔之事,胸中哀傷鬱結,竟被一口心火憋暈過去。

朦朧間,皇帝聽到仙樂飄飄,一個莊嚴悅耳的聲音告訴他說,皇後本是天上的“韻節花神”,掌管春天花草,曾因將芍藥花種誤灑人間,才被罰下界,經曆人間一世之苦。但如今世間凡人隻知盛春桃李,而不知暮春芍藥,貶了神花品格,天庭改判“韻節花神”於世間再曆十世之苦,每世當如盛春花敗,活不過二十五歲,飽經人世離別之苦。要皇帝不必悲傷,順承天意即可。

皇帝醒來後,派人將京城所有的芍藥花,擺到京城最繁華的街道上,供人觀賞。命文人墨客為芍藥寫詩作賦、詠唱歌頌。

果然,兩日後,皇後便悠悠轉醒。皇帝大喜,命人貼出告示:從今往後,京城每家每戶,遍植芍藥,暮春時節,全城賞花歌頌。

七百年過去了,誠如傳說中所述:相較於四時之花,京城的春花最為繁盛,尤其以暮春芍藥為最。而每年暮春的賞花盛會——“韻節芳集”,也是由京城的達官貴人發起,墨客騷人雲集響應。屆時也有京中的花魁名伶,帶著招搖的花娘小倌,迤邐踏。更有適齡少男少女,每年早早裁剪新衣、置冠配飾,好在這一日穿戴打扮,賞花途中遇上情投意合的,折了花兒贈過去,對方收下簪在發邊,便算因緣成就。故而京中男女老幼,達官貴人、商戶農耕無不被這賞花盛會所吸引。而君芍也正是在四年前的“韻節芳集”上,豔冠京城,一舉成名而天下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