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同其它所有的宗教一樣,以最大的熱情關注著人的終極命運。

對於人的命運,佛教有一整套龐大而幽深的理論體係;對於改變人的命運,佛教也有一整套完整而又不可思議的實踐方法。

佛教認為,人的命運狀態怎麼樣,必定有原因,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而因是心念之因,果是現實之果。這就是“因果報應”。有些人誤以為“因果報應”是宿命論,其實不然。講人的命運都是上帝或上天決定的,這才是宿命論。

而佛教講人的命運不離因果。這是合符科學道理的。

但是,佛教講的“因”與“果”,有著特殊的含義,與我們現在所講的因與果的內涵略有不同。佛教所講的“因”——是指心靈中的妄念,而不是“客觀原因”。但佛教認為,客觀的也好,主觀的也好,都離不開人的心,即使是純粹的行為,也離不開心念(意誌),這就是“三界唯心”的理論。心靈上有所妄念(佛教稱為著相),人的肉身狀態就必然有所反應,因此肉身的各種存在狀態便是心念之“果”。我想這個觀點應該不會有人反對吧。人的意念是一種力——現代科學愈來愈認識到了這一點,人的意念力(心念力)不但決定這人的肉身存在狀態,而且還可以影響周圍事物的存在狀態。也許有人認為我這是在宣傳氣功特異功能的意念搬運法,其實不是,我所講的不過是二十世紀的一個偉大的科學發現——量子力學。量子力學認為,物質的基本粒子完全不是一個客觀的存在,而是與人的心念、意念、思維息息相關的存在。海森堡測不準原理證明了物質的基本粒子的運動形式受觀察者的思維活動的影響。這其實也就是佛教的“因果”的內涵。心念之因必致存在狀態之果。人的命運就是存在的狀態,命是指一生的整體狀態,這是指各階段的狀態,無論一生的狀態也好,各階段的狀態也好,都是由心念之因所生的果。

因此,佛教認為,人的命運(存在狀態)為什麼不好呢?這是因為心念不正,心念不好。隻要端正心念,使心靈清靜,就可以擺脫輪回之苦,獲得好的命運(好的存在狀態)。

從表麵上看,佛教關於命運的原理和改變命運的方法,似乎更注重倫理道德上的修養。其實,佛教更注重的是從實踐中清心、正念,而清心、正念的依托,一是人與人的關係(表現為倫理道德),一是人與自然的關糸(表現為自然之理)。

盡管佛教關於改變人的命運的原理有一定的道德上的價值,然而,其具體方法卻大多是不合時宜的。並明顯存在著時代的局限性。

首先,佛教改變人的命運的方法,過於強調了心念的作用,而忽略了實踐的作用。盡管心念會影響著人的實踐,然而實踐也可以改變人的心念。佛教強調“三界唯心,萬法唯實”,其實這既是它的特色所在,也是它的局限所在。

其次,佛教產生於小國寡民的時代,生產力很不發達,許多無法解決的問題便靠意念擊解決。而在現代生產力高速發展的今天,試圖純粹用“意念”去呼風喚雨乃至改變人的命運,也顯得十分可笑。譬如佛教認為殺害動物是導致短命的十種原因之一,這明顯地帶著宗教的局限性。不但不可取,而且現今的人們為了長壽而不殺生不吃肉,是顯然做不到的。

因此,我們現今研究佛教改變命運的的方法,隻能作為一種文化從學術上去進行研究,而不具有多大的實用價值。

這裏摘編陳柏達居士《改變命運的原理和方法》中的部分篇章節,供研究佛教文化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