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吉凶禍福的根源是什麼
吉凶禍福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佛教認為:是心念。為什麼會有吉凶禍福的現象呢?原來隻要我們一動念,我們的心地中就留下了印象(種子),所以古代人把“心”彌為“心地”或“心田”,真是太有道理了。
我們每起了一個善念,就會在心地中留下一個好的種子。起了一個惡念就會在心地中留一個惡的種子。起了個無善無惡的念頭也會在心地中留下一十不好不壞的種子,將來(可能在今生或來生)遇到適當的因緣,就會開花結果。善的種子結的是快樂和吉祥,惡的種子結的果實是苦惱和災禍。不善不惡的種子結的是不快不樂的中性感受。所以《六祖壇經》上說:“一切福田,都離開不了心地。”《忠心經》上也說:“心念是語言和行為的根本,心是一切現象的總源頭,有了惡念就會遭受苦報,有了善念,就會遭受樂報”。
舉個簡單的譬喻:起了善念就好象在心地上播種好花的種子,動了惡念就好比心地上種毒樹,起了無善無惡的念頭好比在心地上種雜草。因為我們一般人在過去都起了許許多多的善惡念,所以現在有苦樂、凶吉、禍福現象。
總而言之,善念會產生仁慈的行為,由施舍而使人產生愉快的影響力,這愉快的影響力又產生吉祥和福氣。
惡念產生破壞性行為,由破壞而使產生憎恨的影響力,這影響力將來會導致憂苦和凶禍。
無善無惡的念頭會產生雜七雜八的行為,由這雜七雜八的行為產生沒憂沒喜的影響力,造成不苦不樂的感受。
所以《華嚴經》上麵說:“你應當觀察”世界的種種現象,都是由心念造成的。
二、心地的清靜與汙染
佛經上把人的所作所為分為“清靜的造作”(淨業)與“汙染的造作”(染業)兩種。
“善念”、“惡念”和“無善無惡的念頭”通通是屬於汙染的造作。
“心不動念”、“不知境界而不起分別心”(離念靈知)、“行善而不執著善相”才是“清靜的造作”。換句話說,清靜的造作超越了善惡的對待。
這個觀念也許大家不易明白,打個簡單的比如:大家都知道蓮花出汙泥而不染,汙泥就是惡業,清水就是善業。蓮花不但不染汙泥,也不染清水。這才是真正的清淨。所以真正的清靜超越染靜的對待。真正的善也超越善惡的對待。這超越對待的善,我們姑且叫它“清靜”。
為什麼要超越善惡呢?因為造惡得苦固然不好,造善執著我在行營也有許多煩惱,比如心中受了“我啦”、“善啦”、“多少功德啦”這些名相的幹擾。再者,行善將來雖然有福報,可是當這些福報來的時候,一個人難免被福報“樂”昏了頭,以至於物質享受大過份,起了驕傲心,忘記再繼續種善因,大吃大喝種其他惡業……等。人一種了惡業就會墮落:所以佛家把行善求富貴的人形容為“三世怨”。其意義就是:今生行善求富貴,來生育錢沒智慧,有錢沒智就會造惡業,所以到了第三生便又窮苦了。這佯打轉總不是辦法吧!所以佛菩薩告訴我們行善而不希望回報。甚至不執著善的名相和有我在行善。行善不執著我相和有我在行善才有智慧。才有眼光。
總括一句話:“心地清靜才是最大的福氣。行善不執善相才是絕對的靜業,才是超越對待的最大吉祥。”
三、一動念就有果報
不隻做壞事情才會產生報應,連一動惡念也會產生惡果。如果不信,我們引用兩個故事來說:
(一)賣瓜的故事
從前梁武帝在世時,有一天他看見一宗奇怪的事情。某甲在賣瓜,某乙先向他買瓜,某甲卻說不賣。後來某丙來向某甲買瓜,某甲即很高興地賣給他。梁武帝看到這個情況,大惑不解,於是就去問誌公禪師。誌公禪師是得道的高僧,有了解過去世的神通智慧。他告訴梁武帝說:“這賣瓜的某甲在很多世前是死刑犯,他要被處死刑時,很多人都在圍觀,當時某乙和丙部在場。某乙心裏認為:“這個家夥罪有應得,活該!”某丙卻認為這死刑犯很可憐,因此就對他產生同情心。同為這個緣故,所以某甲今生不把瓜賣給乙,而卻喜歡賣給丙。
(二)仲達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人,名叫仲達,他在翰林院裏麵當官。有一次被陰司的官派小鬼把他的魂引到陰間來。陰間的官吩咐手下把他在陽間所做的善事惡事的檔案都送上來。等到冊子送來時,哪知他做的惡的檔案堆積如山,而做善的檔案卻隻有一小卷而已。
陰間的官吩咐拿秤來,把兩種冊子稱稱看,沒想到那一大堆壞事的檔案反而比這一卷善事的檔案輕。
仲達感到大惑不解。他問陰司官說:“我年紀還不到四十,哪裏會有這麼多的罪惡呢?”那官司回答:“隻要起一個不正的念頭就是罪過了.不必等到實際行動產生。譬如看見女色動了壞念頭,就已壞了天庭的法律了。”仲達接著又問:“那這一卷善事檔案裏記載的是哪一件呢?”陰司說:“有一次皇帝想在福州府大興土木,叫很多百姓去做苦工。你上書建議皇帝不要這麼做。那一卷檔案就是你的奏章底稿;”接著又說:“你那次建議皇帝並沒有采納,但你這一心念,究竟是為大眾著想,以免老百姓受苦,所以是大善事。如果皇帝當時能依照你的建議去做,那善的力量,可比現在大多了:(見《感應篤彙編卷一》)。
當然,這隻是為了說明報應而編造的故事,但由上麵這兩個例子,我們不難知道起心動念的重要性,要念念常行善事.時時為利益眾生著想,我們的福德才能積得廣大。所以大家要行住坐臥處處不離善念.請詳閱《華嚴經》的淨行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