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運動”(Teekampagne)的企劃不是憑空而來的。我一開始並沒有將目標放在茶或是商業交易上。我對“我的事業”該是什麼樣子,沒有具體的想象,最開始隻是企圖結合一般性的理論與實務經驗。這就像拚一個拚圖──隻是沒人看過拚圖的圖樣,而且拚圖的小圖案還要先自己想象。
創意的起源
到許多發展中國家旅行後,我忽然發現,像咖啡、香蕉、糖以及茶等產品,在德國大約要多花十倍的價錢購買。是什麼原因讓這些產品到了我們這邊變得如此昂貴?而且,跟其他歐洲國家相比,為什麼在德國,剛好是茶這個產品貴得離譜?是運輸成本還是保險金很貴,或是進口商人將利潤定得太高?
經過一番調查後,我發現:賣價高的原因不在成本高,而在轉手層次太多與小包裝買賣。那麼,繞過中盤商,然後提供價錢公道的較大包裝會如何?這個辦法對我來說,很可行。為什麼沒人這麼做?我們來觀察一下市場上如何進行茶的買賣。一個高質量的茶行與同業不同之處,在於它有良好的庫藏條件、懂得茶而且服務親切的前台人員、舒適的購買環境,最重要的,可供選擇的茶葉種類必須夠多。
一個好的茶行,光是紅茶就多達一百五十種,此外還有綠茶以及花草水果茶,例如櫻桃或百香果茶。隨便加一加,一個茶行備有幾百種茶。其中一種賣完了,茶行打電話給大盤訂貨,而大盤當然去跟進口商盤貨,進口商再去找出口商。大盤不能像茶行一樣,隻跟進口商訂個三五公斤,量太少進口商不賣。進出口商這個層級的量可是多得多。做買賣想繞過中盤,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因為自古以來,做生意從沒有人能跳過中盤商的。從經濟體係運作來看,這完全沒有意義。若想提供多樣商品,必須先有儲存商品的倉庫。如果商人想直接從產地進貨,根據我的調查,他每一個種類至少要買二噸,才能打平高運輸成本以及可觀的進出口作業費用。對這個商人來說,如果他的茶行賣一百五十種茶,小小的店麵身後會有個足球場大的倉庫!
茶葉交易(一般模式)
茶行,倉庫條件良好
種類繁多(經常有上百種選擇)
小包裝
需要多層中盤交易(經銷商、大盤、進口商、出口商)
選擇多
固定成本及變動成本高
賣價自然居高不下
符合經濟原則的理智交易
雖然如此,這創意還是很吸引人,省略中盤商,進價馬上大幅降低。但是,如果想讓交易符合經濟效益,那麼茶的種類將不隻是減少,而是得大幅減少。那麼,限製買進的種類,買茶的顧客能接受嗎?顧客不會隻想喝某一種茶。有可能限製他們的選擇嗎?種類繁多可是很大的優點。長久以來,一家茶行創新與否,就看它能否端出清香的新茶種,獲得市場歡迎。
如果想繼續在舊有的模式中經營茶生意,這種創意就不適用。可是,如果茶的選擇種類少一些,就可以提供顧客更物美價廉的商品,這樣的想法老是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最符合經濟效益的辦法甚至極端一點,將種類限製在一種,買進的量夠多,就可以直接跟原料國購買,也能掌握倉庫的大小。
實用代替習慣
消費者有可能被說服放棄眾多選擇,隻喝一種茶,而且一喝就是一年之久嗎?當然不可能。“這種事隻有教授才想得出來”,這句話我聽多了。有一段時間,這個創意似乎不可行。如果消費者習慣從千百種商品中挑選,為什麼他要接受隻有一個可能性?我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繼續思考這件事。可是腦海中一直有件事讓我不得安寧:茶真的可以很便宜啊!再者,如果買茶的花費,跟別的開支比起來更便宜,不用再在意買茶所花的錢,那麼就能買很好的茶,甚至是最高級的茶。
對啊,為什麼不賣世界上最上等的茶?有一種茶,質量是所有茶專家一致認同的,它長在喜馬拉雅山南坡,名字即取自產地──大吉嶺。這是我在柏林自由大學圖書館查出來的數據。我自己不懂茶,甚至不喝茶。如果能進口一種頂級茶品,售價卻特別有優勢,買茶的人也許會因此放棄多重選擇,獨愛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