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婆婆李蕙仙:閨秀的判斷力 (1)(1 / 2)

林徽因的婆婆李蕙仙是標準的大家閨秀。她出身好,堂兄是清朝禮部尚書李端棻。她家學淵源,幼年便熟讀古詩,擅長琴棋書畫,雖然算不上絕色,但才女之名,實至名歸。她有眼光,以李家當時之權勢,蕙仙女士完全可以找一位“門當戶對”的公子哥成婚,但她不,或許是才子佳人的老觀念在她腦中根深蒂固,或許是讀書啟蒙讓她心胸更廣,在婚戀這件事上,她不愛金錢愛文章,據說“非梁不嫁”。1889年,李蕙仙的堂兄——維新派大臣李端棻以大學士身份典試廣東,慧眼識珠,看中了才貌雙全的梁啟超,力促堂妹與梁書生的婚事,李蕙仙欣然下嫁。

這種富家女配窮書生的“童話”故事,自中國古代以來,就一直是許多讀書人筆下的美談,《西廂記》裏崔鶯鶯和張生的偶遇,羨煞了多少青年男女。不過,李蕙仙的下嫁,要更加端然。她與梁啟超不是偶遇,而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名正言順。她是由八抬大轎抬進梁家的,到什麼時候都理直氣壯。類似的童話在晚清不在少數,張愛玲的祖父張佩綸,當年也是行大運,娶了李鴻章的女兒為妻。日後,梁啟超當然是名流,但在結婚之前,他顯然還是個進京趕考的毛頭小子,這場婚事,不能說是他人生的墊腳石,但終究也為梁公加分不少。梁啟超幾次進京會試,以及後來完婚,都住在李家,溫馨方便。初出茅廬的梁啟超,能成就這樣一段婚事,當然沒有話說,從廣東北上完婚之時,他的老師康有為也很高興,贈詩:“道入天人際,江門風月存。小心結豪俊,內熱救黎元。憂國吾其已,乘雲世易尊。 賈生正年少,訣蕩上天門。” 上天門,結豪俊,救黎元,這一因果線條,從結婚開始,就已奠定。李蕙仙的垂青,讓梁啟超一步登天,儼然中了頭彩。那一年,他才十九歲。

更何況,李蕙仙賢惠得沒話說。她比梁啟超大四歲,他的方方麵麵,她都照顧得到。李蕙仙很懂事。她能吃苦,沒有公主病,不擺大小姐的架勢。她生在北京,在皇城根長大,吃的用的,日常起居,都是大小姐的規格,從未受過罪。但李蕙仙是能上能下,有福享福,有苦吃苦,毫無畏懼。結婚第二年,她便跟隨丈夫梁啟超南下廣東新會縣茶坑村梁啟超的老家。從城市到鄉村,從大富之家到清貧之戶,從四季分明的北方到溫熱潮濕的南方,從京片子到廣東話,一切的一切,對於李蕙仙來說,都是一百八十度的巨大考驗。但她毫不畏懼,無怨無悔,腦力體力雙管齊下,打點好那個家。當時,梁家主政的是梁啟超的繼母,隻比李蕙仙長兩歲。李蕙仙低眉順目,和顏悅色,迅速贏得了婆婆的好感,理順了家庭關係。李蕙仙是大家之女,日常使喚丫鬟,是少不了的,但到了廣東,為了梁啟超,她挑水、舂米、做飯,樣樣來得,又樂於助人,與左鄰右舍打成一片。

李蕙仙性格豪爽,遇事果決勇敢。梁啟超一生起起落落,她都陪在身邊,給予無條件的支持,穩住一整個家。年輕時,梁啟超想讀書,卻沒錢買書,李蕙仙二話不說,變賣了陪嫁首飾,給丈夫做教育投資,錢財散盡無所謂。剛去北京時,梁啟超滿口粵語,普通話很差,李蕙仙仔細教導,循循善誘,梁啟超國語大加精進,為以後四處演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梁啟超是做大事的人,是大事,就有風險,而李蕙仙則是梁啟超永遠的後花園和後防線。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梁啟超被迫流亡日本。株連在所難免,李蕙仙一力扛起全家逃亡重擔,帶著女兒思順和梁父以及其他親屬避居澳門。她服侍老人,照顧幼女,為梁解除後顧之憂,梁對她心懷感激。後來袁世凱複辟,梁啟超要南下與蔡鍔商討討袁大計,深夜告別,李蕙仙大義凜然說:“上自高堂,下逮兒女,我一身任之,君但為國死,無反顧也。”當真英雄兒女。梁啟超一走她便帶著一家老小去天津租界避難,輕車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