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生命的調色板
如果《嬰兒畫報》可以算作是書的話,那麼,我的閱讀起始年齡就是1歲。
耳濡目染,還是天性有緣?從小,我對書有一種超乎尋常的熱愛。不僅喜歡看,還很懂得珍惜,從不撕頁、折角或在書中信手塗鴉。偶爾從別人那裏借來一本,更是加上幾倍的小心,總要包上書皮洗幹淨手再去翻,唯恐弄髒弄皺弄散。
不到五歲我開始讀字書。沒有誰特意教過我識字,爸爸媽媽至今不明白我是如何“自學成才”的,我自己也不明白。幼兒階段,我最喜歡的事就是讀書—讀兒歌,讀童話,讀寓言。也許天性使然,我讀書比較有定性,不容易受外界影響。上學前,我讀了很多童話合集,故事合集以及連環畫,大量的閱讀,豐富了我幼小的心靈世界,也讓我隱約意識到,人類想象的天空是多麼的寬闊和自由。
對我來說,11歲是個值得紀念的年齡。之前,雖然我讀了很多兒童小說和長篇童話,但我的作文並不出色。說來有點不可思議,是一本《作文描寫詞典》激發了我的寫作熱情。當時隻是信手一翻,就被震撼了!我看到的不僅僅是美麗的詞語和詞彙,更多的是世界本來的麵目。我第一次發現,自己的精神深處,原來也有一座與大千世界相互對應並息息相關的家園,我隻是還沒有學會,如何把它準確生動地表達出來。
11歲起,我的閱讀變得豐富起來。我用了一個星期,讀完了第一本“大部頭”——《飄》,接著,又讀了《荊棘鳥》和《簡·愛》,讀得懂和讀不懂的部分,都保留在我的記憶裏,我想,這就是世界在一個孩子心目中形成的最初的影像。也是從11歲起,我開始寫閱讀筆記,《生命無悔——讀〈老人與海〉》、《與青鳥幸福飛翔——讀〈青鳥〉》、《永不停止的青春之歌——讀〈青春之歌〉》、《夷佶的天堂——讀〈荊軻〉》……這些文字都被完好地保留著,它們記錄著一個孩子對自然、對世界、對生命最初的理解、思考和感動。
還是11歲。我讀了《汪國真詩集》之後,對詩歌突然萌生了濃厚的興趣。我寫的第一首詩歌——《人不長大該多好》,就是從這本詩集中扒出來的題目,這首詩後來被選入北京少兒社出版的《感動孩子的一百首童詩》。那時沒有想到,幾年之後,我能寫郵件給汪國真老師,向他直接表達我對他的感謝和尊敬。
讀書是一種興趣
我一直向往傳統的書齋生活。“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坐在素潔的窗下,讀一本素淨的書。身下是素樸的竹椅,窗外是隨風輕搖的素枝。如果手中的書,又剛好符合自己的心境和精神氣質,讀書是件多麼賞心悅目的事啊。
每次走在大街上,我最抵擋不住的,就是書店的誘惑;而一旦走進去,十有八九會徜徉書間,指間滿是油墨的香氣。我的零用錢基本上都用來買書。我不喜歡讀借來的書,它會讓我有種緊迫倉促之感,讀時便很少能從容踏實地摩挲思想,妙悟人生。當然,買書是很破費的,時常要犧牲掉其它一些美好的欲望。
家裏的大部分空間都讓給了書籍,就像梁實秋老先生所言:古聖先賢,成群的名世作家,一年四季地排起隊來立在書架上麵等候你來點喚,呼之即來揮之即去。其實這個不斷膨脹的空間是永遠也不會被占滿的,因為,被我閱讀過的書在塵世間是懂得隱縮的——當其精華已經遁入並滋養於我的心靈。
我的讀書無計劃,也無規則。無論經典著作還是暢銷書籍,我都能讀得津津有味。正書也罷,閑書也罷,或動容,或垂淚,或慨歎,對我來說,感動就是感動,沒有陽春白雪與下裏巴人之分。雖說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但“唯有好學深思之士,心知其意”。打動人心的藝術往往是因為它的質樸而不是豔麗,如同世間最清澈的,永遠是孩子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