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我身心最為寧靜的時候,常常物我兩忘,與一本書相看兩不厭以至通宵達旦的事間或有之。至於我在書中得到了怎樣的震撼或者感動,卻很少和別人說,仿佛這是我的一筆財富,珍貴得不願拿出來與人共享。
因為有了興趣,讀書所給予我的,才不僅僅隻是一種繽紛的色彩,而是生活中鏗鏘作響的快樂的質地。每當柔和的燈光浸潤四壁,一卷在握,那讀書的感覺便一點點地美妙起來,像是品茶,精致而富於悠長的韻味。
想象不出,沒有書相伴的日子,會是怎樣的了無生趣。
書之味
我從沒把讀書當成是一件苦差事。書的饋贈,得於眼,而感於心。以至每次我從這個精神花園歸來時,別人常常會驚異於我突然間的成長。
當然,並不是隨便讀點什麼都能算是閱讀。周國平曾經說過:真正的閱讀必須有靈魂的參與,它是一個人的靈魂在一個借文字符號構築的精神世界裏的精神行為。所以,讀書,總是要選擇純正的、有深度的、有品味的名家經典,才會陶情怡性,啟迪心靈,開闊胸襟和視野,才會有益於一個人的社會價值和人生態度。讀書,要力拒膚淺、庸俗、低級趣味和嘩眾取寵。閱讀的質量,直接關乎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和人文素質;閱讀的風尚,更是關乎整個社會對文化價值的傳承程度。
現在,我們的身邊有著太多的被當成教材的書,也有著太多閱讀教材的孩子。但我懷疑,一旦閱讀被綁附了功利的行為,一旦好端端的人文讀本被塗染了應試色彩,那麼,“悅讀”便成了“苦讀”,極品也淡化為快餐。
有一句名言概括了現代人的精神危機:存在的遺忘。小報雜誌取代了經典名著;看電視上網取代了聽海賞月;纜車取代了真正的攀爬;遊樂設施的刺激取代了精神上的冒險和愉悅。於是,經典文獻有了“繪畫”本、“漫畫”本、“簡縮”本以及多媒體,“視書”、“翻書”、“聽書”取代了傳統意義上的“讀書”,淺學輒止取代了精細和深入,消遣取代了思考。這樣一個消解文字的時代,一個讀圖的時代,一個繁雜浮躁的時代,注定了踏踏實實求知做學問的人越來越少。我們正在慢慢地離自然而去,離人文思想而去,離精神上的高度和要求而去。
我有個酷愛雨果的好朋友,曾經捧著一本《九三年》對我講:“我真想去為雨果守墓!”多麼天真的願望,充滿孩子氣的真誠和敬重。我不由得想起自己小時候讀《聊齋》,是一定要搬個小板凳坐到陽光下讀,因為,陽光下隻有故事,沒有鬼氣。
我曾經從書架的最底層翻出幾本80年代出版的安徒生童話的小冊子,薄薄的,淡綠色的封麵,繁體字,插圖非常的古典,隻是紙張都泛了黃,散著潮濕的味道。但不知為什麼,比起簇新華美的精裝本,這樣的小冊子更能給我的閱讀帶來一種奇妙的期待和激動。《小鬼和太太》、《踩著麵包走的女孩》、《沙丘的故事》……我一本接一本地讀,發現它們距離完整差得很遠。有一天,爸爸從舊書攤淘回一本皺巴巴的《曾祖父》,同樣淡綠色的封麵,同樣泛了黃,散著潮濕的味道,對我來說,卻是意外的財富,甚至愛惜到了舍不得去讀。那個晚上,我像守財奴一樣的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