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利利海不在乎水從自己這裏流走,所以能活下來;另一片海絲毫都不願放棄,最終成為“死海”。
曾長期擔任菲律賓外長的羅慕洛穿上鞋時身高隻有1.63米。原先,他與其他人一樣,為自己的身材而自慚形穢。年輕時,也穿過高跟鞋,但這種方法終令他不舒服,精神上的不舒服。他感到自欺欺人,於是便把它扔了。
後來,在他的一生中,他的許多成就卻與他的“矮”有關,也就是說,身材的矮小反倒促使他成功,以至於他曾說出這樣的話:“但願我生生世世都做矮子。”
1935年,大多數的美國人尚不知道羅慕洛為何許人也。那時,他應邀到聖母大學接受榮譽學位,並且發表演講。那天,高大的羅斯福總統也是演講人,不過事後,羅斯福笑吟吟地責怪羅慕洛“搶了美國總統的風頭”。
更值得回味的是,1945年,聯合國創立會議在舊金山舉行。羅慕洛以無足輕重的菲律賓代表團團長身份,應邀發表演說。講台差不多和他一般高。等大家靜下來,羅慕洛莊嚴地說出一句:“我們就把這個會場當作最後的戰場吧。”這時,全場頓時寂然,接著爆發出一陣掌聲。最後,他以“維護尊嚴,言辭和思想比槍炮更有力量……唯一牢不可破的防線是互助互諒的防線”結束演講時,全場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後來,他分析道:“如果大個子說這番話,聽眾可能客客氣氣地鼓一下掌,但菲律賓那時離獨立還有一年,自己又是矮子,由他來說,就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從那天起,小小的菲律賓在聯合國就被各國當作資格十足的國家了。
由這件事,羅慕洛認為相對於高個子而言,矮個子有著天賦的優勢:矮個子起初總被人輕視,後來,當你有了表現時,別人就會覺得出乎意料,不由得佩服起來,在人們的心目中,成就就格外出色,以致平常的事一經他手,就似乎成了破石驚天之舉。
懂一點彎曲的生活藝術
當你很累了的時候,先彎下腰去,歇會兒,待自己卸下一身沉重的包袱後,再重新起身去麵對生活,這就是所謂生活的彎曲藝術。
加拿大的魁北克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山穀,山穀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唯一能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長滿鬆柏等樹木,而東坡卻隻有雪鬆。這一奇異景觀是個謎,許多人不明所以,試圖找出原因,卻一直沒有得出令人滿意的結論。揭開這個謎的是一對夫婦。
那是1983年的冬天,這對夫婦的婚姻正瀕臨破裂的邊緣。為了重新找回昔日的愛情,他們打算做一次浪漫之旅,如果能找回當年的愛就繼續生活,如果不能就友好分手。當他們抵達這個山穀的時候,鵝毛大雪飄零而至,他們支起帳篷,望著漫天飛舞的雪花,他們發現由於特殊的風向,東坡的雪總比西坡的雪來得大,來得密。不一會兒,雪鬆上就積落了厚厚的一層雪。不過當雪積到一定的程度,雪鬆那富有彈性的枝丫就會向下彎曲,直到雪從枝上滑落下去。這樣反複地積,反複地彎,反複地落,雪鬆依然完好無損。可其他的樹,如那些鬆樹,因為沒有這個本領,樹枝被壓斷了。西坡由於雪小,總有些樹挺了過來,所以西坡除了雪鬆,還有其他樹木。於是妻子對丈夫說:“東坡肯定也長過很多雜樹,隻是由於它們的枝條不會彎曲,所以它們才都被大雪摧毀了。”丈夫點頭稱是。少頃,兩人像突然明白了什麼似的,相互吻著擁抱在一起。丈夫興奮地說:“我們揭開了一個謎——對於外界的壓力要盡可能地去承受,在承受不了的時候,學會彎曲一下,像雪鬆一樣讓一步,這樣就不會被壓垮。”
時下是一個競爭激烈,充滿壓力的時代。學生有課業升學的壓力;工人有下崗再就業的壓力;公務員有優勝劣汰的壓力;商家有市場競爭的壓力;就連退了休的人也有壓力,有孤獨的壓力,有疾病的壓力。
現代人之所以會產生壓力,是由於一個人的某些需要、欲求、願望遇到障礙和幹擾時,從而引發出心理和精神的不良反應。壓力如同“水可載舟,也可覆舟”一樣,既有好的一麵,也有壞的一麵。如果能把壓力變成動力,壓力就是蜜糖;如果把壓力憋在心裏,讓它無休止地折磨自己,那就是砒霜。
生活中我們承受著這些來自各方麵的壓力,積累起來終將讓我們難以承受。這時候,我們需要像雪鬆那樣彎下身來,釋下重負,才能夠重新挺立,避免被壓斷的結局。彎曲,並不是低頭或失敗,而是一種彈性的生存方式,是一種生活的藝術。確實,彎曲不是倒下或毀滅,它是人生的一門藝術。我們講進退順其自然,並不等於一切聽天由命。如果退是為了以後的進,暫時放棄目標是為了最終實現目標,那麼退就是進了,這種退是一種進取的策略。
學會遺忘才能幸福
生活中,不少人都死死揪著已經生成的傷疤不放,即便它已過去。而我們多“懷念”它一次,它也就會更多地傷害我們一次,讓我們更深地再疼一回,而它呢?就會再多得逞一次。一個傷疤的痊愈要多久?其實完全取決於我們自己看待它的態度。
有位偶爾釣魚的朋友,竟一連幾天都懊悔不已,要說原因或許讓人感到好笑,那天下午,他隻釣了幾條小魚,不免心生幾分焦急。天色已晚,本來此時是魚最易上鉤的時候,可他水麵上的漂兒卻依舊紋絲不動,他想今天真是運氣不好,大概不會有什麼太大的業績,正準備收竿回家,忽見魚漂猛地紮入水中,大魚上鉤了!他一時興奮不已,魚竿可能是提得太快了些,魚竟然跑掉了,他頓足斷言,跑掉的準是大魚,也許是一尺多長的大鯉魚,說不定是自己釣魚史上最大的一條魚呢?跑掉了這樣一條大魚,真是可惜,他感到懊悔不及。跑掉的準是大魚,這樣的思維模式讓這位朋友在日常生活中總是想起自己沒釣到的那條他想象中的“大魚”。所以,他也一直過著倒退卻止步不前的生活。
失戀帶來的痛楚、矛盾留下的仇恨、成功的負荷、分歧帶來的爭吵、距離帶來的誤會、名利帶來的貪求與挫折,所有這些,都是已經從你生命中跑掉的“大魚”,破碎的過去。把它們忘掉,才能更輕鬆地生活。人們常說,“好了傷疤忘了疼”,是對那些善忘者的諷刺挖苦。殊不知,這正是保護自我的一種有效方式。在我們的一生中,凡是次要的、破碎的,都應該忘記。實際上,人之所以成為世上最聰明的動物,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人在記憶力上有一種自我調節機製:忘記大多數事情,而有選擇或下意識地記住一些事情,這使得人能夠及時擺脫那些不愉快的,可能會影響心情和健康的事情或記憶。擁有並維持這種遺忘,既是擺脫過去的破碎與傷疤的前提,也是一個人獲得成功和快樂的關鍵。
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追求的過程:渴望自己的生命變得圓滿。然而追求並不意味著你要死死揪著手中的東西不放。
俗話說:“人生失意無南北,宮殿裏有悲哭,茅屋裏有笑聲。”這是生活賦予人生的定律。坦然麵對得失之人,即便失去了宮殿而身處茅屋,也不悲觀,他不是得到了從前所沒有的歡樂嗎?
兩個天使,一老一少,外出旅行。這晚,他們來到一個富有的家庭借宿。這家人並不友好,並且拒絕讓他們在舒適的臥房過夜,而是在冰冷的地下室給他們找了一個角落。當他們鋪床時,老天使發現牆上有個洞,就順手把它修補好了。小天使問為什麼,老天使答:“有些事並不像看上去那樣。”
第二晚,兩人又到一個非常貧窮的農家借宿。主人夫婦倆對他們非常熱情,把僅有的一點食物拿出來款待客人,然後又讓出自己的床鋪給兩個天使。第二天一早,兩個天使發現農夫和他的妻子在哭泣——他們唯一的生活來源,一隻奶牛死了。小天使非常憤怒,他質問老天使為什麼會這樣,第一個家庭什麼都有,老天使還幫他們修補牆洞,第二個家庭盡管如此貧窮,還是熱情款待客人,而老天使卻沒有阻止奶牛的死亡。
“有些事並不像看上去那樣,”老天使答道,“當我們在地下室過夜時,我從牆洞看到裏麵堆滿了金塊兒。因為主人被貪欲所迷惑,不願意分享他的財富,所以我把牆洞堵上了。”
這個故事本意是要告訴我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是同時也從另外一個角度告訴我們得與失的辯證關係。對於農夫和他的妻子來說,雖然他們的奶牛死了,可是同時他們也應該慶幸,自己還健康地活著。很多時候我們得到的同時也就意味著失去,同時在失去的背後實際上得到更多。
必要的“舍”是為了更好的“得”
“舍”和“得”是一對很有意思的反義詞,“舍”就是放棄,“得”就是得到,但是,有時候的“舍”的結果卻是另一種“得”,這就是事物的辯證原理。 被迫的“舍”很多時候不會得到任何的東西,相反還可能失去更多的東西;主動的“舍”才能“得”到一些原本看似得不到的東西。這就是選擇的魅力。
蘇格拉底的“如何尋找最大麥穗論”就是教我們如何選擇的:在一塊麥田裏先走上三分之一的路,觀察麥穗的長勢、大孝分布規律,在隨後的三分之一的田地裏選定一個相對最大的,然後從容走完剩下的三分之一。即使在這三分之一裏麵還有更大的麥穗,按照規律來說也不至於令你太過遺憾了,總比一上來就匆匆選定,或者行程快結束了才胡亂抓一個更具有科學性,更能使人心安理得。
蘇格拉底的“尋找最大麥穗理論”是選擇的技巧,也是放棄的智慧。有時候你的目標太多,不妨扔掉一些,這樣選擇對你而言才會是快樂而不是苦惱的。
一個不成功的人,往往並不是沒有目標,而是目標太多。這樣的人不懂得放棄那些不切實際的目標,他們什麼都想要,但因為精力和時間有限,結果什麼都沒有做好。在物欲橫流的今天,如果不懂得選擇,那就意味著你放棄了自己成功的機會。所以,舍棄是必要的,必要的“舍”往往能換來更大的“得”。
2000年初,一個生意人老李發現了一賺錢的商機:生產IP撥號器。因為整個機器成本才五十塊錢左右,可是因為是新生事物,所以當時的市場價卻高達一千多元。其實,IP撥號器的技術原理很簡單,基本是電話機原理,隻不過多了塊控製芯片而已。
老李了解到這一行情後,馬上行動,買來了數萬元的生產調試設備,並招聘了一批技術人員,日夜兼程地設計、生產、調試。很快,產品便推向市常老李的分析也得到了市場驗證,他因此而大賺了一筆。就在別人以為他會立即擴大生產規模時,他卻來了個急刹車,放棄了這一生意。他賣掉了設備,辭退了技術人員,轉租了廠房。
很多人對此很不理解,有的人甚至說老李是個十足的傻瓜,放棄了這麼好的賺錢機會。但隻有老李自己最清楚這樣做的原因。他清醒地認識到,IP撥號器利潤是超高的產品,競爭對手肯定會紛紛跟進,而且其中好多都是實力雄厚的電話生產廠商和大通信公司。他們一旦介入,自己的產品就毫無優勢可言。與其到時候灰溜溜地被別人打敗,還不如自己先撤退,所以他明智地選擇了放棄。老李的放棄又一次得到了市場的驗證。
老李的放棄是為了更好的前進。沒有放棄就沒有收獲,人的精力就那麼多,當你把精力放在了勢頭漸衰的事情上時,自然沒有精力去做勢頭正盛的事情,可想而知,你的人生之路也會隨之勢頭漸衰。
有些人就是不能做到知足知止,貪心不已,他們的人生永遠在選擇,在追逐更好的東西,以便壯大自己的名望、地位,他們從來就沒有想過放棄,放棄那些不足取的東西。因此,他們的人生永無寧靜,永無快樂。
沒有放棄的勇氣和膽識,你就無法比別人看得更遠,無法比別人走得更遠。我們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在一個時間段內,我們也許能做好一件事情,但不可能同時做好幾件事情。
著名歌唱家帕瓦羅蒂在回顧自己的成功之路時,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他小時候喜歡唱歌,在這方麵也表現出了一定的天賦,但他同時也是一所師範院校的學生,學習成績也不錯。師範畢業時,他很苦惱,是繼續學習唱歌呢,還是做一名教師?他想邊做教師邊用業餘時間唱歌。但他父親說:“孩子,如果你想同時坐兩把椅子,你隻會掉到椅子中間的地上,在生活中,你必須學會放棄一把椅子。”帕瓦羅蒂於是為自己選擇了一把“椅子”。他說:“選擇和放棄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卻是成功的前提。”
其實,放棄並不一定意味著失去。放棄貪婪,就得到了輕鬆;放棄痛苦,就得到了快樂;放棄患得患失,就得到了灑脫;放棄陰霾的昨天,就得到了晴朗的今天。
一位老禪師坐在快速前進的馬車上,一不小心掉了一隻剛買的新鞋子。由於急著趕時間,也來不及停車去拾取了。
他身邊的小沙彌歎了口氣說:“師父,好可惜呀,那是剛買的新鞋子埃”
沒想到老禪師迅速地把另外一隻鞋也扔了出去,小沙彌驚訝地問:“師父,您這是做什麼呀?”
老禪師微笑著說:“這一隻鞋無論怎樣,對我而言已經沒有用了。如果有誰能撿到一雙鞋子,說不定他還能穿呢!”
這是禪的智慧,是深悟的哲學。我們很多人常常患得患失,很多時候對自己已經失去作用的事物仍一直耿耿於懷,不能放下。其實一旦放下,放眼長空,不僅可以使自己釋懷,更多時候還能使他人獲益,一舉多得。
人生中,必要的放棄不是失敗,而是智慧;必要的放棄不是削減,而是升華。所以,我們說必要的“舍”是一種理智,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升華,因為這樣的“舍”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得”。真所謂:“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拿得起,更要放得下
我們常說一個人要拿得起、放得下,而在付諸行動時,“拿得起”容易,“放得下”卻難。所謂“放得下”,指的是心理狀態,就是遇到“千斤重擔壓心頭”時,能把心理上的重壓卸掉,使之輕鬆自如。生活中不順心的事十有八九,要做到事事順心,就要拿得起放得下,不愉快的事就讓它過去,別放在心上。
愛迪生曾說過:“沒有放棄就沒有選擇,沒有選擇就沒有發展。”拿得起是勇氣,放得下是肚量;拿得起是可貴,放得下是超脫。鮮花、掌聲能等閑視之,挫折、災難亦能坦然承受。“人生最大的敬佩是拿得起,生命最大的安慰是放得下。”當迷霧消散、塵埃落定的那一刻,你會發現原來一切隻是自己放不下。煩事人人有,放下自然無。
一則故事說,一位農夫和一位商人在戰後的街上尋找財物。他們發現了一大堆未被燒焦的羊毛,兩個人就各分了一半捆在自己的背上。
歸途中,他們又發現了一些布匹,農夫將身上沉重的羊毛扔掉,選了些自己扛得動的較好的布匹;貪婪的商人將農夫所丟下的羊毛和剩餘的布匹統統撿起來,重負讓他氣喘籲籲、行動緩慢。走了不遠,他們又發現了一些銀質的餐具,農夫將布匹扔掉,撿了些較好的銀器背上,商人卻因被沉重的羊毛和布匹壓得無法彎腰而作罷。這時,天降大雨,饑寒交迫的商人身上的羊毛和布匹被雨水淋濕了,他踉蹌著摔倒在泥濘當中;而農夫卻一身輕鬆地回家了。他變賣了銀餐具,生活富足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