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上,萬種誘惑,什麼都想要,隻會累死你。在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有的人活得輕鬆,而有的人活得沉重?前者是拿得起,放得下;而後者是拿得起卻放不下,所以沉重。
人生最大的包袱不是拿不起來,而是放不下去。生活有時逼迫你,令你不得不交出權力,不得不放走機遇,甚至不得不拋棄愛情。你不可能什麼都得到,在生活中應該學會放棄。苦苦挽留夕陽的,是傻子;久久留戀春光的,是蠢人。什麼也不願意放棄的人,常會失去更珍貴的東西。
也許你正在為生活的不如意而苦惱不已,也許你正在為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對待而痛苦不堪,也許你正在為失戀而傷心,也許你正在失敗麵前手足無措而一蹶不振。你認為生活欺騙了你,認為感情辜負了你,認為社會對你不公,認為人情薄如春冰,認為活著沒有什麼意義……一切的一切,猶如沉積在你心中的巨石,揮之不去,叱之不走;一切的一切都讓你在生活之中找不到生的希望。
其實,隻要活著,生活還是生活,每一天都是我們要闖過去的河。如果你怨恨失敗,你就會在怨恨中後悔一生。
現實生活中令人憂愁的事實在是太多了,就像宋朝女詞人李清照所說的:“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憂愁可說是危害健康的“常見脖、“多發脖。狄更斯說:“苦苦地去做根本就辦不到的事情,會帶來混亂和苦惱。”泰戈爾說:“世界上的事情最好是一笑了之,不必用眼淚去衝洗。”如果能把憂愁放下,那就稱得上是幸福的“放”,因為沒有憂愁的確是一種幸福。
學會放棄吧,放棄失戀的痛楚、屈辱留下的仇恨、心中所有難言的負荷、費盡精力的爭吵、對權力的角逐、對虛名的爭奪……凡是次要的、枝節的、多餘的,該放棄的都要放棄。
法國哲學家、思想家蒙田說過:“今天的放棄,正是為了明天的得到。”拿得起是一種勇氣,放得下是一種肚量。對於自己的過去,大可不必耿耿於懷,是好是壞都已過去,生命並非隻有一處燦爛輝煌。如果你一味沉浸在對過去的回憶裏,隻是在浪費生命。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是你自己的權力,這是別人無法取代的。如果你此時此刻的生活並不快樂,也不成功,何不勇敢地嚐試改變,去另辟蹊徑呢?
拿得起,實為可貴;放得下,才是人生處世之真諦。在人生的長河中,應敢於拋棄一切生活的累贅,直麵困苦艱難,不低頭萎靡,把一切不如意置之度外。隻有放得下,才能將該拿得起的東西更好地把握住,從而抓住最重要的東西。隻有拿得起、放得下,你的人生才能更加明媚和迷人,才會有一個更美好的結局。
放下就是快樂
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快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如果說放下就是一種快樂,細揣之也有一定的道理。不僅放下重擔是一種快樂,放下包袱也是一種快樂,甚至放下工作、放下情感、放下官職、放下財富,都是一種快樂。
有一個富人背著許多金銀財寶出去找快樂。也走過了千山萬水也沒有找到快樂,於是沮喪地坐在路旁。這時一農夫背著一大捆柴草從山上走下來,富人問:“我是個令人羨慕的富人,請問我為什麼沒有快樂?”
農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舒心地擦了一把汗說:“快樂很簡單,放下就是快樂呀!”
富人頓時開悟,自己背負那麼多財寶,老怕別人搶、怕別人暗害,整天憂心忡忡。於是他把財寶、錢財用於接濟窮人,修橋鋪路,專做善事。這樣他的心靈得到了滋潤,他也嚐到了快樂的味道。
在當今的社會裏,有些人成天名韁利索纏身,何來快樂?每天陷入你爭我奪的境地,快樂從何而言?每天心事重重,陰霾不開,快樂又在哪裏?每天小肚雞腸,心胸狹窄,快樂又何處去尋?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會被一些事情所困擾,很多事都會給人帶來無端的煩惱。而麵對煩惱,有的人鬱鬱寡歡借酒消愁,有的人則處事灑脫不為所擾。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快樂,希望自己天天有一份好心情。但有時常常會覺得自己不快樂,因為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後,怕最後一無所獲;因為太在意自己的表現,怕失敗了無臉見人;因為對自己和別人期望越高,失望也就越多;甚至因為別人一句無心的話語,一個無意的眼神而煩惱……
“放下就是快樂”是一味開心果,是一味解煩丹,是一道歡喜禪。隻要你心無障礙,什麼都看得開、放得下,何愁沒有快樂的春鶯在啼鳴,何愁沒有快樂的泉水在歌唱,何愁沒有快樂的鮮花在綻放!
放下,心便坦蕩;放下,就是快樂。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說一休禪師和徒弟去說禪,路遇山洪衝毀河橋,一妙齡絕色女子急於過河,一休禪師見之,上前對女子說:“小姐,我背你過河吧。”因有急事要辦,那女子也顧不得男女有別了,連連說好。
一休禪師把女子背過河以後就放下她,各奔前路。可是跟在後麵的小徒弟卻想不開了:師傅平時對我們說男女授受不親,今天遇到絕色女子卻主動背她過河,說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埃一天、兩天、三天,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小徒弟還是想不開,最終他向一休禪師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一休禪師哈哈大笑說:“徒弟啊徒弟,我把那個女子背過河以後就放下了,你怎麼還把她背在心上呢,而且一背3個月,真是太辛苦了,太辛苦了啊!”
人生中很多事原本是可以選擇放下的。隻要你放下,就能收獲快樂;放下,快樂就在眼前。
一個國王為了尋找快樂,命令大臣四處為他去尋找。一天,大臣遇到一個自稱“沒有一天不快樂”的農夫,問其原因,農夫說:“我曾經因為腳上沒有鞋穿而沮喪,直到有一天我在街上看到一個沒有腳的人。”大臣頓悟,原來快樂如此簡單。
快樂是一種豁達、一份釋然、一種美麗的心境。快樂是平淡生活中的一次感動,快樂是喧囂世界中的一份恬靜,快樂是苦累之後泰然的放鬆。快樂是一份久違的激情,一種若穀的胸懷,一次真切的感動。
其實,許多時候,快樂可能就在你的眼前,在你的腳下,在你的身旁,在你的心上。簡單、舍棄、知足,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等等,都可能成為人們快樂的源泉。
快樂就是這麼簡單,它就在我們身邊,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故事裏。人生苦短,人的一生總會遇到挫折,遇到困難,遇到不順心的事,我們沒有太多的理由抱怨、哀歎,或者對月垂淚,顧影自憐;也沒有太多的理由苦悶、憂慮,或者捶胸頓足、自怨自艾;更沒有太多的理由自棄、沉淪,或者以淚洗麵、失去自我。
仔細想想,人生其實可以生活得很幸福,不一定要輝煌,不一定要有地位,卻一定要有“放下”的勇氣,讓心靈釋然。放下曾經的輝煌,放下昔日的苦難,放下對舊日戀情的回憶,卸下身上所有束縛我們前行的包袱。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放下。
學會放下,懂得放下,試著放下,使身軀輕盈。學會放下就是快樂!
患得患失要不得
一頭驢外出覓食,發現兩堆相距不遠的草料。東邊是一大堆幹草料,西邊是一小堆新鮮的嫩草。驢跑到幹草料處剛要吃,突然想,西邊那堆草料新鮮肯定好吃,於是就跑到嫩草堆。剛要吃,它又想,別的驢把幹草料吃光的話自己就要餓肚子,還是回去吃幹草!就這樣,驢一會兒考慮數量,一會兒考慮質量,一會兒分析顏色,一會兒分析新鮮度。這隻猶猶豫豫、來來回回的驢,終於精疲力竭餓死在草堆旁。
驢餓死的原因,就是在選擇中犯了患得患失的錯誤。得到此,又怕失去彼;得到彼,又怕失去此。在患得患失的反複衡量中,失去了真正的機遇,在疲累與饑餓中悲慘地死去。
患得患失是人生最常見的心理隱患,是人生的精神枷鎖,是附著在人身上的陰影。生活中往往有這樣一些人,做事之前要反複考慮,做完之後又放心不下,對方方麵麵都考慮得盡量周到,如有不妥,就很擔心把事情辦砸;同時又擔心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並且極其注重個人的得失。他們時刻被籠罩在患得患失的陰影之中,心房被得失紛擾得沒有一刻的安寧。
還有一些人,在取得一些成功之後,原來的自信心好像不夠用了,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擔心這個擔心那個。
這些人,你給他十兩銀子,他會想象你肯定得了更多的金子;領導們開個日常的工作會,他會費盡心機打聽,看誰是不是又要被提拔了;單位發工資,他會把工資表翻個底朝天,誰多誰少看個仔細;同事們聚會若少了他,他會猜想大家肯定避開他在搞什麼鬼名堂。這些人整天神經兮兮,心中布滿疑慮、惴惴不安,生活中當然不會有輕鬆與愉快。
其實,當你把自己所擔心的想透了,你會發現,結果也沒什麼了不起的。尤其等你果斷地行動之後,你會發現你多慮了。
從哲學的角度來看,得到就意味著失去,失去也是得到的開始,怕失去就永遠不會得到。得到,是對於那些不曾擁有的人而言;失去,永遠隻屬於那些曾經擁有的人。得與失,是生活天平的兩端,就像魚和熊掌,是不可兼得的。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每個人都會遇到要抓什麼、放什麼、爭取什麼、放棄什麼的問題。如果你什麼都想要,最後你什麼都得不到;但是,如果你考慮的時間太長,過分猶豫不決,你又會貽誤許多機會,別人也會認為你缺乏個性,最終仍然避免不了有所失去。
患得患失種下的隻能是人生悲劇的種子。不經曆風雨,看不見彩虹;不殫精竭慮,不會大徹大悟;不燃燒自己,就永遠不能照亮別人……一個人,要想有所得,就必須先有所失。就像上帝給麻雀以暖巢,是以它的汗水作為代價的;給雄鷹以蒼穹,必要它付出血淚。
花朵盛開之後便是凋零,流星劃過之後便是灰塵,無可更改。麵對所得的,固不應大喜;麵對所失的,又怎麼值得傷悲呢!
小蟲是在一次一次的蛻皮中長大;老樹是在一片一片的落葉中看破春秋;哲人是在一波一波的劫難中領悟人生。
患得患失會導致人的思維混亂、情感混亂、選擇標準混亂,對人的身心健康是一種嚴重的損害。在猶豫與彷徨中,人們常常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兩手空空告別紅塵。
患得患失、過分計較自己的利益將會成為我們獲得成功的大礙,所以,麵臨任何情況我們都應盡量保持平常心。生活中出現陰影是因為我們擋住了人生的太陽。人生的太陽是什麼?是理想,是追求。是對生活的熱愛,是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我們要鑄就輝煌的人生,就必須要砸碎精神枷鎖,丟掉思想包袱,走出患得患失的陰影。善待人生中的每一天,不要患得患失。
許多人一心想長壽,與其活得長,倒不如活得好。重要的不是你活了多久,而是你活得多“好”;重視生命的“亮度”,而非長度。
假如自己隻剩下7天生命,那麼你將如何安排?和誰共度?大多數人都希望能做些使生命更完整的事情,而且也都能意識到做這些事的迫切性。那麼,還等什麼呢?為什麼要等到隻剩下最後的7天才願意去做這些事呢?為什麼不在現在就開始行動?
人們要時刻記住:得是失,失亦是得,無所謂誰之重,關鍵是人們怎麼看待。得失是天平的兩端,而人心,就是那天平上的遊碼。將靈魂遊碼的位置放好了,就可以處於一種得失自然的境界。
再苦也要笑一笑
人生多磨難,“苦辣酸甜”苦為先,從一朝脫離母體無所憑依的痛苦,到少年的磕磕絆絆,再到中年的苦惱苦澀,老年的病痛折磨,直至最後撒手西去,無一不充滿了苦勞之事。但是,沒有苦中苦,哪得甜裏甜。
多吃點苦,我們才能在麵對困難時,充滿克服的勇氣。 別害怕挑戰與難題,因為難題越多,我們越能找出解決方法;更別擔心困境,隻要我們有突破困境的信心,再險惡的境地我們都能安然度過。
美國著名的殘疾運動員麥吉的不幸一個接著一個,在苦澀的生活麵前,他卻憑著驚人的意誌力,贏得了一個個的榮耀,用笑容來抵製磨難。
麥吉從著名的耶魯大學戲劇學院畢業時隻有22歲,當時他風華正茂,意氣風發,正是一展才華的大好時機。然而命運卻與他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那年10月的一天晚上,一輛18噸重的車從第五大道第34街駛出來時把他撞暈在地,當他醒來時發現自己身在加護病房,左小腿已經切去。
年輕的麥吉沒有放棄希望,出院後,麥吉開始練習跑步,拉開了其後八年把自己鍛煉成全世界最優秀的獨腿人的序幕。麥吉為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地努力著,不久他便去參加10公裏賽跑,並把參加這種賽事作為自己的鍛煉機會。隨後他又參加紐約馬拉鬆賽和波士頓馬拉鬆賽,成績打破了傷殘人士組記錄,他終於成為全世界跑得最快的獨腿長跑運動員。
麥吉笑了,這是一個莫大的榮耀,但是他並沒有就此停步,他開始進軍三項全能。那是一項極其艱難的運動,這對隻有一條腿的麥吉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正當麥吉躊躇滿誌時,不幸又一次降臨。1993年6月的一天下午,麥吉在南加州的三項全能運動比賽中,騎著自行車以時速56公裏疾馳,帶領一大群選手穿過米申別荷鎮,群眾夾道歡呼。突然,麥吉聽到群眾的尖叫聲。他警覺地扭過頭,隻見一輛黑色小貨車朝他直衝過來。麥吉怎麼也想不明白,比賽場地周圍馬路已幾乎全部封鎖,幾個並未封鎖的一字路口也有警察把守,這輛小貨車是如何闖進來的。
然而根本不容他反應過來,這輛車已經如閃電般直衝過來,麥吉的身體隨之飛越馬路,一頭撞在電燈柱上,頸椎“啪”的一聲折斷。麥吉接受緊急脊椎手術後醒來時,發現自己躺在重傷病房,一動也不能動。麥吉四肢癱瘓了,那時他才30歲。
這一次,麥吉周圍的護士個個都流淚了,她們為麥吉難過,因為此時命運已經不隻是在開玩笑了,簡直是欲置之死地而後快。麥吉的四肢都因頸椎折斷而失去功能,但仍保存少量神經活動,使他能稍微動一動——手臂能抬起一點點,坐在輪椅上身體可以前傾,雙手能做一些簡單動作,雙腿有時能抬起兩三厘米。
當別人為麥吉遇到這樣的難題垂淚時,麥吉卻笑了,因為他知道,他的四肢尚有感覺,這意味著他有了獨立生活的可能,無須24小時受人照顧。經過艱苦鍛煉,麥吉漸漸進步到能自己洗澡、穿衣服、吃飯,甚至開經過特別改裝的車子。當醫生對此表示驚奇時,麥吉則笑著說:“這不過是自己的幸運罷了。”
命運並不因為麥吉的笑容而減少對他的折磨,接下來的治療讓他吃盡了苦頭。醫院對脊椎重傷病人的治療,好似施行酷刑。他們先給麥吉裝上頭環:那是一個鋼環,直接用螺釘裝在顱骨上,然後把頭環的金屬撐條連接到夾在麥吉身體兩側的金屬板上,以固定麥吉的脊椎。安裝頭環時隻能局部麻醉,醫生將螺釘擰進麥吉的前額時,麥吉痛得直慘叫。護士常來給麥吉抽血,把導管插入膀胱,或者把頭環的螺釘擰牢。每次,當有人碰到麥吉時,他都會痛得尖叫。那種痛徹入骨髓,讓人難以忍受。但是痛過之後,麥吉那永遠不變的表情依然是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