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軟件服務化的發展趨勢和軟件服務業的高速增長造成美國國內軟件人才嚴重短缺,使得美國需要從海外大量進口軟件服務,為印度從20世紀90年代起大力發展軟件外包出口、成為軟件出口大國提供了便利條件。2001年度印度軟件產品及服務出口額為80億美元,為我國的14倍。愛爾蘭根據歐洲市場20多種不同語言的實際需要,麵向美國軟件企業需求,將軟件產業發展定位為美國軟件公司產品歐洲化版本的加工基地,實現軟件生產本地化,促成了軟件產業的快速發展和軟件出口的高速增長。
目前,全球軟件產業格局已基本形成。我國在係統軟件、關鍵應用軟件以及軟件出口領域,不僅與軟件發達國家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且還麵臨激烈的國際競爭。與印度相比,我國多數軟件企業的開發和生產基本上處於“技術少標準、開發缺規範、生產無檢驗、質量無保證”的狀態,成為我國軟件出口美國市場的最大障礙。美國市場軟件外包項目一般采取整體外包的方式,要求承接外包的軟件企業規模較大,建立完善的過程管理規範和質量保證體係。印度在美國市場上苦心經營多年,在國內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軟件加工出口和外包服務體係,在美國接受軟件訂單的程序和渠道也比較完備,發展了一批固定的客戶,如在全球500強企業中,有200多家企業采用印度軟件。相比之下,短期內我國軟件大規模出口美國市場還存在很多困難。我們應分析國際市場的特點和需求,結合我國軟件產業的優勢,有針對性地選擇重點出口市場,積極推動軟件出口。
第四,軟件後發國家如印度、愛爾蘭等國都根據各國的具體情況,采取了“有限目標、重點突破”的軟件產業發展戰略,而我國軟件產業還沒有找到能夠帶動全局的突破口。
愛爾蘭根據本國人口較少、內需市場有限、臨近歐洲大陸等具體國情,將軟件產業的發展立足於國際市場需求之上,定位為美國軟件公司產品歐洲化版本的加工基地,成為美國公司進入歐洲市場的門戶和集散地,強調麵向國際化的軟件產品的係統化服務,大力發展中間件產品,接受以軟件工程和項目為主的外包加工訂單,主攻非品牌軟件出口。印度充分利用國內完備的人才教育資源、較多的國外留學軟件科技人員、低廉的人力成本、嚴格的開發規範等優勢,通過大規模建設軟件園區、稅收政策強力刺激等突破性措施,重點發展軟件外包和加工出口,在國內市場狹窄、信息化水平不高、整體經濟比較落後的不利條件下,實現了軟件產業的跳躍式發展。
同印度相比,我國在國內市場需求規模、國民經濟信息化程度、信息產業發展水平,特別是在綜合經濟實力上存在明顯優勢。但是,我國軟件產業習慣於在各個領域全麵出擊,目標範圍龐大,無法集中有限的資源,沒有形成明確的分階段發展目標和推進模式,還沒有找到重點突破的關鍵領域、關鍵產品和市場區域。
第五,軟件發達國家都充分利用本國各行業信息化的機遇,形成了本國軟件產業的優勢領域,而我國還沒有找到軟件與行業應用相結合的有效辦法。
美國抓住世界各國信息化的浪潮,大力發展基礎和核心軟件技術,通過平台軟件的壟斷地位,在全球軟件產業鏈中居於領先地位。日本不斷推動軟件技術在各行業的滲透和擴散,通過內需帶動,在行業應用軟件、電子商務軟件和嵌入式軟件等領域占有優勢。軟件主要麵向亞洲國家。英國軟件產業的優勢領域有數據庫、支撐軟件包、WAP技術、多媒體應用、金融、財務和娛樂軟件等。法國在通用軟件、係統工具軟件和技術數據管理軟件等領域領先於其他歐洲國家。德國在原始軟件的自主開發和標準軟件的改良方麵占有優勢。意大利軟件市場的主要目標是發展應用係統的集成產品和決策支持係統的數據處理產品,其中與互聯網和電子商務有關的係統軟件發展很快。
相比之下,我國的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建設還沒有形成對軟件產業的有效需求,除了排版軟件、教育軟件、財務軟件、防病毒軟件等為數很少的領域外,我國軟件產業在國內外市場上還沒有形成優勢地位。據國家經貿委對638家大型企業的調查結果顯示,由於信息技術的總體應用水平較低、信息化投入力度較小等原因,我國大型企業的信息化程度較低,隻有9%的企業基本上實現了信息化管理,僅有4.7%的企業基本實現了信息共享,隻有1%的企業基本實現了電子商務,18%的企業擁有自己的內部網,還有46%的企業正在通過相對落後的撥號方式接入互聯網。中小企業的信息化程度更加不容樂觀。自2000年以來我國電子商務發展低迷,電子政務仍處於初始階段,軟件向各個行業和各個企業的滲透和融合存在諸多困難。
(信息處軟件中心)
通過產權交易,促進軟件產業發展
一、北京市軟件企業融資現狀
根據《2002年北京軟件產業發展報告》提供的數據,截至2001年底,北京共有軟件企業1732家,全市營業收入1000萬元以上的大型軟件企業362家,占全部企業數的21%,營業收入232.5億元,占全市軟件企業營業收入的89.2%。其中營業收入過億元以上企業39家,占全部企業數的2.3%,營業收入140.1億元,占全市軟件企業營業收入的53.7%。總收入1000萬元以下的中小型軟件企業共1370家,占所有軟件企業的79%,但其營業收入為28.2億元,占全市的10.8%。可見中小型軟件企業雖然在數量上占據絕大多數,但其產值貢獻比率卻比較小。
根據國外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中小型企業最具有原始的創新能力,多數企業是由一項新成果或一項新技術發展而來,而創新能力是軟件產業發展的原動力,因此可以說中小型軟件企業的興衰與活力對整體軟件產業的繁榮發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為此多數發達國家都製定了發展中小企業的相關政策和措施,以加快其發展,如美國1953年創建的中小企業管理局(SBA)。目前在基礎件領域執牛耳的BEA公司就是誕生於1995年的小型軟件企業,後借助於風險投資和NASDQ市場而發展壯大,目前成為敢於與微軟和IBM競爭的跨國性大企業。微軟和YAHOO也是資本運營的佳作。
根據北京軟件促進中心對北京軟件企業的實際調查顯示,在國家和地方產業政策明顯利好和寬鬆的背景下,企業融資已經成為製約企業發展的第一瓶頸因素。由於國內融資渠道狹窄,很多具有創新性的科研成果和創新思維由於缺乏資金而被埋沒,而有的還因為獲得了數額不大的民間資金而喪失了對知識產權的控製權。在北京大力提倡和發展軟件產業的環境下,發生以上事件確實令人痛惜,長此以往將扼殺市場的創新能力,從而在基礎上動搖軟件產業良性發展的根基,斷送軟件產業走以自我知識產權為核心的發展之路。從發展的大趨勢看,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融合是大勢所趨,因此,采取措施,切實解決中小企業乃至大中型企業的投融資環境,是提高軟件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企業綜合競爭能力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緩了。
二、軟件企業融資渠道比較
目前,中國軟件企業的融資渠道主要有自籌資金、創業資本融資、上市融資、銀行貸款和並購融資。
(一)自籌資金:軟件企業的“發動機”
自籌資金往往是企業在發展創始階段的惟一選擇。由於資金數額十分有限,因此很難擴大規模和進行技術再開發,而通過自身資金周轉的積累又無法滿足市場快速發展變化的需要。這類資金的抗風險能力較差,企業因融不到新資金而夭折的比率非常高。有的企業甚至不惜向民間尋求高利貸存活,發展狀況極為惡劣。現在著名的聯眾遊戲網站當初就是靠自有資金創建的,但由於難以擴大規模和提升服務水平,從創辦開始就陷入負債經營的局麵,後來還是產業資本的扶持才使其煥發了應有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