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我們能夠又通又專嗎?(1 / 1)

我領過報酬的工作包括大學老師,IT管理軟件實施顧問,網站編輯,網絡營銷顧問,IT培訓行業主管,機械設計師,企業內訓師。我已經出了十二本書,大部分都賣得不錯;我還創過業,開過兩家公司,不過都關門了。

很多人會問:“秋葉,你到底是幹什麼的?”“秋葉,你到底想幹什麼?”

還有人問,現實中做出非凡成就的人不都是專注於某一行業嗎?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隻有專注才能成功,而你卻在每個領域做得不錯!你是怎樣處理好“通和專”的關係,這不會是有特殊的天賦吧?

沒有什麼天賦,隻是我比一般人勤奮,做到了別人想做但沒有做到的事情。

首先要說的一個事實就是:這個世界上的確存在一種人,他不光是通才,而且在每個領域都是一等一的人才。比如達·芬奇,是畫家,還是科學家,文學家。在我的微信裏回複“達·芬奇”,可以看到一篇關於他的詳細介紹,你就知道,什麼叫真正的大牛。

人在一生中通曉幾個領域是完全可能的,通才讓你獲得不一樣的知識,讓你做人做事不拘一格,常出奇招,卻合情合理,用現在的流行詞來講叫“跨界”。

跨界並非大家想象的那麼難,這輩子完全沒有跨過界的人很少,很多普通人跳槽的跨度比我還大。真正的問題是跨界後,如何才能做到遊刃有餘。

我的看法是:在走向通才的路上,得先在某個方向成為專才。

早年我花七年的時間做項目經理,從中學到很多處理問題的方法。這個世界上問題的解決模式無非是“老問題老辦法,老問題新辦法,新問題老辦法,新問題新辦法”這四種。等進入其他領域後遇到問題時,我會試著用過去學習到的方法去解決,大部分效果還不錯。

別人奇怪為什麼我在新領域學得快,其實,我的大腦不過在調用過去已經熟練掌握的重複性框架。

這也是會讀書和不會讀書的人的區別。會讀書的人看懂別人思考的框架,不會讀書的人記住別人思考的結論。

因為很多行業的業務流程和工作方法是可以套用的。比如,一個好銷售員絕不是隻能在一個行業做銷售,一個技術人員也不是隻能設計一種產品,一個管理者也不是隻能管理一類公司。

有的思考框架大家都知道了,意味著同樣的武器大家都掌握了。此時,你又要發現新的方法,這需要不斷改進思考框架。

好比分析股票的一個軟件大家都在使用,這個軟件的邊際效應就在遞減。贏家永遠是采取新規則的,世界就在這樣動態對抗中不斷進步。

所以,不要因為某個框架在某些領域證明很成功就形成對它的依賴。我很喜歡卡斯帕羅夫在《棋與人生》中的說法:當你依賴某種模式獲得巨大成功時,它就成為你最大的弱點,你看不見,但你的對手看得見。

我現在的習慣是為自己的大腦多貯存幾種框架,遇到事情時,用不同的框架對比思考,這樣更容易做出更好的選擇。馮侖說過一個人要做大事業必須會說四種話:“官員的話,學者的話,商人的話,江湖的話。”四種話,就是四種話語結構。如果你有訓練這些講話的模式,那麼與人溝通起來更順暢。

任何行業的思考模式都需要學習。學習一個思考框架要經過“摸索→模仿→記錄→表達→複用→優化”六個階段。

一開始在自我摸索中遇到困難,人就會觀察別人的做法並加以模仿。如果隻是模仿不去總結,就會停留在表麵的層次。所以,管理學要求把你實踐過程中的行為、數據和經驗記錄下來,慢慢地,這些記錄的內容,就會變成你的財富。這時,你可以把經驗分享給別人,這就進入表達的階段。

一旦其他人借鑒你的思考框架,那麼你的思考框架就證明是可以複用的好框架。這不僅僅是你個人的經驗,還可以成為組織的經驗,大家可以一起持續優化和完善它。

建立思考框架的方法,對大學生而言不妨開始學一點思維導圖。思維導圖並非是萬能的,但作為一個入門級的思維工具,很適合大學生學習。很多職場人士很喜歡用思維導圖溝通,提前掌握這門武器,將來在職場是會加分的。

想學習思維導圖,百度“思維導圖”,或者看看思維導圖發明者博讚兄弟寫的《思維導圖》一書。

實操訓練

你是如何為書籍分類的?

有一天,你發現書櫃裏的書太多了,請問,怎樣分類才能既便於查找又便於歸類?能想出五種以上為書分類的方法嗎?

再想一想這種分類的方法可以應用到衣服分類、朋友圈分類和時間管理上嗎?

現在嚐試把你最擅長的一件事情,畫成一個結構化的思維導圖放到網上分享。比如,畫一個組織班級春遊或組織班會等方麵的思維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