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選擇,想留在大學不去上班的人不在少數。不過有的人選擇考研逃避現實,有的人宅在家裏啃老,有的人隨波逐流找工作。
不想上班的人很多,不要說大學生,工作過的人想逃離工作的也很多。選擇工作就是選擇了責任,很多大學生不想去工作,很可能是擔心自己不能勝任職場的壓力和挑戰。
我完全理解這種心態。突然把一個毫無準備的人推向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這聽起來很恐怖,這足以把我們擊垮。其實我們不是被工作壓力擊垮,而是被無謂的擔心擊垮。但失敗了又怎樣呢?
不是你一個人,幾乎中國每個大學生都要過這一關!我大學快畢業的時候,根本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能去從事什麼工作,也是盲目在招聘會現場投簡曆,但我把精力用在解決現實的問題上——找工作,哪怕這份工作不如人意。
有的同學不想去工作不是因為沒有單位接收,而是現在的單位不如人意,要是選不到好單位,不如考研去。
對於這樣的同學,我的提醒是中國不缺就業機會,但缺少適合白領工作的第三產業,特別是高端第三產業的就業機會,加上房價高漲,物價通脹,在這種大環境下,想找到一份讓你滿意的工作非常非常難。
人達到目標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一步到位;一種是逐步到位。事實上大部分人隻能選擇逐步到位,在你還沒有擁有讓人羨慕的技能,對自己喜歡的行業或者從事的職業也沒有清楚了解的情況下,居然能在職業發展上一步到位,隻能說你運氣太好了。
如果大家眼睛都盯著500強,那麼自然很難找到讓自己滿意的職位。先就業,再擇業也是一種策略。所謂現實是學會麵對困境,而不是換一個讓自己稱心如意的環境再出發;所謂上進是學會在困境中成長,而不是到處尋找更好的出路。
有一個真實的故事,一位大學生,說麵試官明確表示是他母親的親戚,提供一份年薪六萬的工作。他告訴麵試官不願意靠關係進任何單位,隻要是靠關係進的單位,絕對不去!這不是在作秀。結果被他媽打電話痛罵一晚,還被同學們罵愚蠢。這個故事在網上引起激烈地討論,大多數人覺得應該聽從父母安排,現實為好。反對的多是年輕人,覺得走自己的路更重要。
普通人找工作時想借助各種人脈創造就業機會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最重要的是:一是,你是否願意做這份工作;二是,你是否能勝任這份工作。
在到處找關係求工作的大環境下,這種不願意聽從父母安排的情況就很稀少了。很多人在求職到處碰壁後,內心也會埋怨為什麼我的父母就沒有關係呢?
網上有個段子說:在這個拚爹的時代,為了下一代,不努力不行啊!
這句話背後有很大的問題,父母努力做事業難道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享福嗎?我也非常反對另一句老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兩句話背後都是一種一勞永逸的思想,隻會導致人采取投機的態度對待工作。好像先拚命找到一個好工作,一切問題都能解決了。
努力工作是因為我們希望通過工作回報社會,體現自己對社會的價值。我們的成長離不開一個社會環境的支持,等有能力了,也應該通過自己的工作讓這個社會環境變得更好。隻要我們還有能力,就應該工作,不讓自己成為社會的負擔或者寄生蟲。
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的一個標誌就是:每個人的努力都是為下一代創造一個更公平的環境,而不是讓下一代羨慕別人有一個更能幹的爹。
實操訓練
MBTI職業能力測試
“我性格內向/外向,適合什麼工作?”“哪些職業正好匹配我的性格?”“以我的個性從事什麼行業好?”“我性格中的優勢和劣勢是什麼?”“我是不是該繼續現在從事的職業?”不論是正待走進職場的畢業生,還是工作了一段時間的人,麵對這類問題都會感到困惑。性格因素和職業選擇之間到底存在什麼樣的關聯呢?大家百度“MBTI職業性格測試”找到相關測試網站,了解自己的職業能力傾向和就業方向推薦,MBTI測試是目前認可度比較高的一種測試(當然也有人認為這個測試不科學)。
任何職業能力測試都有局限性,不可能覆蓋人的性格的方方麵麵。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力,不代表你隻能從事某些方麵的工作,隻是說你在某些方麵的工作可能更能讓你的能力得到發揮。其實你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隻要勤奮,也一樣能做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