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同學跟我說有同學生病,學校號召大家獻愛心,他家庭條件不好,其實不想捐款,但大家都捐款,自己不捐款就顯得沒有愛心,所以還是捐了一筆錢,但生活費就緊張了。他很想知道,如果不捐款,是不是就是一個自私的人?
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我在單位也經常遇到這樣的事情。
愛心不應該是被逼來的。用慈善的名義逼別人行善,本身就是一種惡。隻有善意才能慢慢培養出善意,這種功利性慈善往往會培養出一堆借助慈善投機的人。
每個人有捐助的自由,也有不捐助的自由。沒有人可以因為自己捐了款就有了道德優勢去指責別人不行善,那樣,行善就變成一種功利行為。
公益慈善行為應該量力而行,善心不分多寡,嘉行不分高下。做慈善不隻是捐款捐物,慈善的形式本來多種多樣,平民百姓之間互相幫助、互相接濟,也是慈善。每個人讓自己生活好,這也是慈善,因為我們不需要社會救助,就是節約了社會救助的資源去幫助其他的人。
有的人行善對回報有期待,這樣的慈善也應該肯定。實際上大部分人還做不到做慈善不求回報,這回報也許就是一句“謝謝”的感恩之言。
很多人都應該有這樣的經曆,在公交車上給婦幼老弱讓座,結果被讓座的人坐得理所當然連句謝謝都沒有,這種讓座的尷尬,可能讓你下一次就不願意讓位給婦幼老弱。
我們還應該看到在西方社會,慈善行為是受基督教文化影響的。在我們國家,富豪們的慈善行為更多受傳統儒家文化影響,這裏麵的行為模式有巨大的差異,不能要求中國的企業一下子就能與世界接軌。
在中國,很多企業做慈善更多地是一種公益營銷,甚至是一種通過從事政治上正確的事情為自己的事業和財富建立安全感的行為,但這樣的慈善依然是值得鼓勵的。因為一個社會善良的言行多了,才會走向積極正麵。
當然,最好的慈善是低調行善。所謂低調行善,就是我幫助你,未必要你回報我,也未必要世人知道你接受過我的幫助,隻需要你將來有能力時,也如我一樣去幫助別人。
在中國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新聞,受資助者沒有主動給資助者打過一次電話、寫過一封信,更沒有一句感謝的話,因此被取消繼續受助的資格。
在大學,一個接受了貧困助學金的同學,一旦抽煙、喝酒、配手機、用電腦,就可能被取消受資助的資格。
一直以來,中國人對受助者普遍抱有這樣的看法:
他接受了我的錢,應該給我寫信言謝,否則就是不感恩;
他接受了我的助學款,就要按我設計的路線讀完大學,否則就是違背了我的助學初衷。
毫不客氣地說,類似這種要求受助者作出種種承諾的行為,實質是資助者自命擁有的道德高點,對受助者進行“道德綁架”和“意誌依附”。
為什麼受助者一定要報恩捐助者?為什麼受助者一旦接受捐助就無法按照自己意誌去生活或學習?為什麼捐助者不想想,很多受助者其實是很不好意思讓別人知道自己在接受別人幫助而不能自立?
受助者接受幫助後,依然有按自己的意誌去生活的自由。接受捐助但不對捐助者做出承諾,並不意味著就是背信棄義、忘恩負義。受助者日後如能在別人幫助下,擺脫困境,擁有一份體麵工作,敬業愛崗、辛勤勞動,這何嚐不是回報社會?
行善應該是一個人發自內心的願望,套用一句話:“無論是貧困還是富有,無論是疾病還是健康,我都願意盡我所能去做善事。”大凡宗教,例如佛教就鼓勵人多布施。世間萬物,都是菩薩分身,你不是在布施,而是在踐行對佛的忠誠。
一個人立足於社會,一定要有回報社會的意識。不能說等我有能力了再回報社會,這個觀念本來就是錯誤的,每個成年人都有能力回報社會,問題在於你想不想做而已。
過去有一句話叫“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不是說慈善就是捐款,把自己不需要的物品捐助給需要的人,為需要幫助的人做義工其實都是行善的方式。
西方國家非常強調小孩子要參加社區義工。聯合國認可的民間慈善組織國際獅子會的宗旨就是強調慈善應該是誌願行為。國際獅子會的理念是,作為一個社會公民,應致力於幫助全球需要幫助的人們,親力親為——出錢、出力、出席、出心。不能把慈善簡單等同於捐款行為,要把慈善變成自己對身邊的人、社區的人長期的服務行為。
實操訓練
了解社區義工慈善模式
百度關鍵詞“獅子會”“社區義工”“麥田計劃”“立人圖書館”等關鍵詞,了解國內一些公益活動的運營模式,了解下你們學校所在的城市有類似的公益項目可以參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