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微博上看到讓你不平的事情怎麼辦?(1 / 1)

我刷微博時,在上麵經常看到各種讓人憤憤不平的事情,但是大部分人都是被情緒裹脅,沒有辦法做到就事論事,用我的一句話就是:“很多質疑和回應都不是高質量的質疑或回應,都是用謾罵回應謾罵,用立場回應立場,用情緒戰勝情緒,用抱團戰勝抱團。”

在人人都可以參與的網絡環境裏,偏偏缺少了一個重要的訓練,就是建立獨立思考、理性溝通的能力。沒有這樣的能力,你很難成為一個理性的公民。

其實,我30歲前也算是一個憤青和口水黨,現在回頭看當年的很多思想和言論,自己也覺得天真可笑。到了30歲我才慢慢有點理性,這讓我深深體會到學會理性思維的艱難。

我一直提倡要獨立思考,要尊重客觀事實。特別是在網絡,不要被情緒裹脅,判斷一個網絡熱點事件應該忠於事實,不是站隊抱團攻擊謾罵。

比如網上有一條微博轉發很高。你不知道的數據,中國人均收入世界排名:1960年第78,1970年第82,1976年第84,1980年第94,1990年第105,2008年第106,2010年第127;但中國GDP世界排名:1978年第15,1990年第10,1995年第7,2000年第6,2007年第4,2010年第2。把全中國人工資收入加在一起,除上這個國家的GDP,中國是8%,全世界最低!

但是這條微博沒有告訴你1978年世界人口42億,中國人口9.6億,2013年世界人口70億,中國人口13.4億,同期中國GDP增加了90倍。我國人口在世界上的比例變少了,GDP在世界上的比例變高了,怎麼會人均收入世界排名還下滑了呢?答案很簡單,1964年新加坡還沒有獨立,1991年僅僅是因為蘇聯和南斯拉夫解體,世界上就多了20個國家。雖然微博最後一句可能是事實,但是前麵的數據和推導明顯具有誤導性。

在微博上,很多大V並不是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理性討論問題,他們更多隻是挑撥民眾情感擴大自己的影響力。與其說他們是公知,不如說他們是利用公知這個身份做商業化推廣。時間長了,對這樣的公知失望的人也很多,但是這不是真正的公共知識分子。而是偽公知而已。如果你們想問我什麼是真正的公共知識分子,我可以推薦兩個人:一個是顧準,一個是王小波。

大家以後看微博,不要看到風就是雨,冷靜想一想,不能總是讓情緒控製,一個人要走向理性就得學會先控製自己的情緒。

另外,大家學會一點寬容的心態,遇事想想魏征說的:“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這個社會就會少很多戾氣,不至於任何事情都劃分立場派隊互掐。

我個人是很害怕這種不寬容的心態,非常不喜歡那種要把不同意見的人打倒說服、搞到發臭,不應該求同存異嗎?

在當前的網絡環境下,我對大家的建議是:

上網看到讓人憤怒或著急的事情先別急著表態,請多查證下相關信息的新聞源。

我現在微博轉發就謹慎很多,沒有可靠新聞源的一般不轉發。因為很多都是假的,或者無法證實的,我會先在百度上搜索,看看有無交叉報道,來印證新聞的可靠性。

事實上,自微博繁榮初始我就判斷,在中國,微博隻會助長非理性溝通,因為微博長於觀點交鋒,贏在語言犀利,而非提供紮實的證據和論證。

在140字的空間裏要想獲得關注,挑動情感無疑比理性分析要更見效,所以,從絕大部分人逐名逐利的本性考慮,我認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微博隻會對網絡發言的非理性繁榮繼續提供動力。

如何徹底規避微博的弊端?我個人的應對方法是把微博定義為一個分享渠道,分享自己覺得有價值的思考,這樣總可以為自己沉澱一些好東西,也能幫助到一些人。

也許不久的將來,微博不再是新媒體,那些放棄寫長博客,變成段子手的人,會很遺憾地發現,你在微博上留下的隻是一地雞毛。

另外如果你看到不明真相的消息時,可以去看看果殼網的“謠言粉碎機”,他們的另一個網站“科學鬆鼠會”我也很喜歡。我推薦你們經常去看看。

最後推薦一本書給你們看看,法國人勒龐寫的《烏合之眾》。

實操訓練

如何判斷一條新聞的可信度

Tip:无需注册登录,“足迹” 会自动保存您的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