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語
本篇是弗洛伊德後期主要著作之一。他提出,人的行為的主要動力,除了快樂原則及由此派生出來的現實原則外,還有一條更基本、更符合人的本能的原則,它的作用超出了快樂原則,這就是強迫重複原則,它要求重複以前並回歸到過去的狀態。作為生物惰性表現的本能,正具有這一特征。像人這樣的有機體,因本能固有的保守性,也有恢複原初的無機狀態的傾向,可稱為死的本能。因此,弗洛伊德在這部著作中,修正了他早期的本能學說,第一次提出人存在著死的本能與生的本能,並把這兩種作用相反、同時並存的力量的鬥爭視為整個生命運動曆程的決定者。
英文版編者導言
弗洛伊德在第2版中做了大量的補充,但是,後來的一些改動是無足輕重的。本譯文是對1950年出版的版本的一個略有改動的版本。
正如在他的通信中所表明的,弗洛伊德於1919年3月開始撰寫《超越快樂原則》的第一個草稿,在第二年5月他報告說,該草稿已告完成。就在同一年的5月,他完成了《怪人》(1919h)這篇論文,其中包括一段話,用幾個句子陳述了這本著作中的許多要點。在這段話裏,他提到“強迫性重複”是在兒童的行為中和精神分析的治療中展現出來的一種現象;他認為,這種強迫性是從本能最內部的本性中派生出來的東西;同時宣稱,不考慮快樂原則就會有相當大的影響。但是,他卻沒有提到“死的本能”。他補充說,他已經完成了對這個主題所做的一個詳細的說明。他於1919年秋發表的《怪人》這篇論文就包含著這個總結。但是,弗洛伊德的《超越快樂原則》卻推遲到第二年才出版。在1920年初,他再次對此進行研究,並且第一次,在2月20日給艾丁根的一封信中提到了“死的本能”。在5月和6月,他仍在修訂這本書,到1920年7月中旬本書終告完成。9月9日,他在海牙的國際精神分析大會上發表講話,題目是:“對夢的理論的一個補充”,在這個講話中他宣布本書即將出版;而且此後不久便出版發行了。講話的一個“作者摘要”出現在《國際精神分析年鑒》1920年第6期,第397~398頁上。(這篇講話的一個譯本發表於《國際精神分析雜誌》第1期,第354頁。)雖然似乎還無法確定,本摘要就是弗洛伊德本人寫的,但是,把它在這裏(用一個新的譯本)重印出來,或許是很有意義的。
“對夢的理論的一個補充”
演講者用簡單幾句話探討三個要點,它們涉及到夢的理論。這些要點中的前兩個與“夢是願望的滿足”這個論題有關,並對此做出一些必要的改動。第三個要點與這份材料有關,該材料完全證實了他對宣稱達到了夢的“預期”目的的否認。
演講者解釋說,在能夠很容易地包括在這個理論中的、人們都熟悉的願望的夢和焦慮的夢旁邊,還有一些依據,使人們認識到第三個範疇的存在,他稱之為“懲罰的夢”。如果我們考慮到這個可能合理的假設,即在自我中存在著一個特殊的進行自我觀察的和批評的機構(自我理想、稽查員、良心),那麼,這些懲罰的夢也應該被歸入到願望滿足的理論中;因為它們代表的是這個批評機構一種願望的滿足。他說,這類夢與普通的願望夢的關係,大體上和強迫性神經症的症狀與癔症症狀的關係相同,強迫性神經症的症狀產生於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
但是,對演講者來說,另一類夢似乎表現出是對夢是願望的滿足這條規律的一個比較嚴肅的例外。這類夢就是所謂“創傷的”夢。它們在遭受意外事故的病人身上出現,但是,它們也在對神經症患者的精神分析期間出現,使他們回想起被遺忘的童年期創傷。關於把這些夢與願望滿足的理論相適合的問題,演講者提到一本很快就要出版的著作,題目是《超越快樂原則》。
演講者的講話中的第三個要點與一項尚未發表的調查研究有關,該研究是根特的沃倫冬克博士(Dr.Varendonck of Ghent)進行的。這位作者成功地把處在半睡眠狀態下大量的潛意識幻想的產生帶入到他的意識觀察中來——他把這種狀態描述為“我向思維”(autistic thinking)的過程。從這項調查研究來看,展望第二天各種可能發生的事,準備嚐試解決一些問題和進行適應等,都完全處在這個前意識活動的範圍之內,前意識活動也創造了潛在的夢的思想,而且,正如演講者始終堅持的,它和夢的工作毫無關係。
在弗洛伊德的一係列心理玄學的作品中,《超越快樂原則》可以被視為對他的觀點的最後階段的一個導言。他已開始注意到,“強迫性重複”是一種臨床現象,但在這裏它把這種現象歸入一種本能的特點;還是在這裏,他第一次提出了在愛欲和死的本能之間的新的二分法,這可以在《自我與本我》(1923b)中找到對它的全麵闡釋。在《超越快樂原則》中,我們也能發現對心靈的解剖學結構進行新的描述的一些跡象,這種描述將支配弗洛伊德所有的後期作品。最後,在他的理論著作中發揮愈益突出作用的破壞性這個問題,也第一次清晰地表現出來。本書所討論的各個成分顯然都派生於他早期的心理玄學著作——例如,《對心理活動的兩個原則的係統論述》(1911b)、《論自戀》(1914c)、《本能及其變化》(1915c)。但是,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本書的某些較早的章節遵循的是《科學心理學設計》(1950a),這是弗洛伊德早在25年前,即在1895年就起草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