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自序:開放的人生,才有更多的出口(1 / 2)

有很多人說,生活太乏味了。生命中總有像打著嗬欠的時刻,滿滿的慵懶和灰心:我在做什麼?需要我做什麼?我能做什麼?當我們對某種生活常態感到乏味,有沉重的無力感,感覺工作空洞沒有意義,通往希望的大門和窗戶都被封死的時候——支持著我們呼吸新鮮空氣,從厭倦絕望的邊緣轉身回來,叫醒思想,重燃激情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2012年4月6日,遠在大洋彼岸的王慶根選擇了永遠離去。作為江蘇省首位化學奧賽的金牌得主、海安中學一直樹立的標杆式人物,他的自殺引發了無數人的扼腕、失意和感傷。

當所有人在關注你飛得高不高時,有誰關注到你飛得累不累,飛出的軌跡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如果評價生活精彩程度的隻有走向財富、名望和權力成功的一種主流方式,這樣社會裏,年輕人能不乏味鬱悶嗎?

曾經很多次,去中學的校園裏做調研,問那些對世界和生活的認識剛起步的年輕人,他想要什麼?很多回答都是,想要優異的成績,獲得老師家長的稱讚;想要漂亮的女朋友,帶出去很顯擺;想要畢業後找到令人羨慕的工作,盡快過上有房有車有名的生活……

這是一批中了成功學毒的孩子,模式化的流水生產線,試圖把所有年輕人都打磨成一樣的麵孔。如果剝離掉一切外界賦予的定位和枷鎖,隔離開所有父母長輩試圖左右、幹涉的聲音,忘掉全部大眾傳媒、明星名流曾經輸出給的價值判斷,去傾聽內心的聲音,那想要的東西寫在紙上,其實很輕薄很輕薄,別人會說這種東西沒錢途、沒前途、沒發展、沒出息,但自己熱愛的東西,與旁人何幹?

在微博上,有人轉播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叫伊恩·厄舍的英國男子,原本是一位水上摩托艇教練,婚姻不順利令他十分絕望,離婚後他在ebay網上拍賣自己所有家當的頁麵上寫下:“我已經過夠了自己的人生。”

此後,他決定要重新開始,帶著一筆錢、一張護照和一張寫有100個人生目標的清單,他開始了實現心願的旅程。4年過後,他幾乎完成了清單上的所有目標,到過幾十個國家,學會了駕駛飛機,曾與公牛賽跑,在大白鯊身邊潛水,攀登喜馬拉雅山,還在好萊塢電影裏扮演了一個角色。

後來,當他快要花完自己的積蓄時,厄舍在巴拿馬沿海買下了一座麵積2.2公頃的小島,島上有熱帶雨林和黃金海灘,他正建造自己的住宅,希望與新女友開啟新的生活。厄舍將兩年裏的豐富經曆記錄在博客上,成為著名博主,還出版了一本書講述他自己的故事。據悉,迪士尼公司正與他聯係,希望買下他的故事版權。

這是對我很有啟發的一個故事。我們大部分人隻活出了伊恩·厄舍的前半生。也許生活本來就是這樣,對於生活,每個人最初都有很多修飾語的,比如溫暖而詩意地生活著,孜孜以求,比如有很多夢想,並相信終能成真。但在行走的路上,疲憊不堪或者所謂的成長,世俗成功的定義,將那些修飾語逐漸磨損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