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旅行的路上,再學一門手藝(1)(2 / 3)

誰借我廚房

有一天,鄭永駿在途中遇到同樣旅行的雕木頭的手工藝人,他們到處拜師訪友,自由自在,想去哪裏就直接去,找當地的木雕師傅,看師傅願不願意讓他們留下來,不用給他們錢,就讓他們在那裏吃住,一起做東西。一段時間之後,他們會離開,再去找另外一個地方。

鄭永駿被這種傳統的修煉手藝的方式觸動,覺得自己可以用類似的方式鍛煉廚藝。事實上,踏上旅程後,他發現“廚師”是頗受歡迎的旅伴,也是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工作的人。在路上,隻要他說自己是廚師,便很容易搭到順風車。人們也願意留宿他,因為鄭永駿會幫他們做一頓豐盛的晚餐,他們隻要在旁邊打打幫手買菜洗碗就行。

以廚藝換免費搭車和食宿,鄭永駿很享受這種旅行方式。他跟眾多背包客相同的是:以能省則省的原則,不僅要遊曆更多的地方,還要擁有深度的旅行體驗;與其他人不同的是:他的行囊裏裝著秘製的調料和刀具,每走到一個地方,他就像那些木雕手藝人一樣,想方設法走進當地人家的廚房,學到主人的獨門好菜。作為交換,他也會奉上幾道自己的拿手菜。他把這種做法稱作“借廚房”。

通過“借廚房”,鄭永駿走過澳洲,又來到自己的故鄉東南亞,一路走過泰國、柬埔寨、緬甸、老撾、越南、中國等地。他遇見過很有經驗的老廚師,對他傾囊相授;也遇見過熱情的旅遊同好,和他一起尋訪美食。

為了學習如何灌製臘腸,他曾千裏跋涉,來到廣西的一個小山村。製作臘腸的老師傅告訴他,臘腸雖然普通,但想要做得好吃,不僅材料要精挑細選,對刀工、填裝、風幹時間,都有嚴格的要求。必須用細致的刀工把肥瘦相間的五花肉均勻切碎,灌進最新鮮的腸衣,當然,最關鍵的還是調味。

類似這樣看著簡單的食物,製作過程都是很嚴格的,“錯一點點都會影響口感”,這個遠道而來的小夥子深有感觸。

當然,也有不願意分享獨家秘方、要求鄭永駿離開自己廚房的廚師,遇到這種情況,鄭永駿往往會仔細品嚐這些廚師的菜品,根據自己的經驗推測出一些製作手法。

幾年下來,他收獲多多。他在老撾學會了竹筒菜,在越南海邊親自下海撈過扇貝和龍蝦,在西藏品嚐過酥油茶和犛牛肉幹,還親眼看過天葬。

每一個地方,他都會收獲不同的閱曆、廚藝,交到不同的朋友。

後來他最大的愛好跳巴西戰舞就是在路上學到的。有一次,他約了一位重要的朋友交流廚藝,但朋友失約了,鄭永駿心中失落煩悶,便來到附近的健身房,見到了起源於南美巴西一帶的Capoeira舞蹈,其舞中帶打、打中有智的獨特形式深深吸引了他。

自幼學過太極拳、空手道的他立刻對這一運動燃起了極大的熱情,他將巴西戰舞如研習廚藝般勤學苦練,探究舞蹈的起源文化,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已經從學生晉升為舞蹈老師。如今,巴西戰舞已經融入鄭永駿的血液,無法割舍。不管多忙,他都堅持每周4次,每次2-3個小時的練習。他談起戰舞,眼睛裏閃現著火花:“每當聽到奏響的音樂,我的細胞都會雀躍不已,是它讓我快速從低穀中獲得力量。”

在中國圓夢

很早之前鄭永駿就有一個夢想,那就是成為一個高檔廚師,然後在中國開一家餐廳,讓父母不再勞累。

在鄭永駿的印象中,中國的阿姨對於打開自己的廚房還是很熱情的。來到廣西的時候,每天早晨,鄭永駿都要去菜市場轉轉,看看各個攤位上熱鬧非凡的景象。切肉的師傅刀法又狠又準,砸白果殼的大叔力道精準,殺魚的大媽身手麻利,這一切都讓人驚歎不已。而且,他們幾乎都能言善道且熱情善良,在得知鄭永駿的來意之後,便不斷為他推薦各種各樣的當地食材和菜式。並且鄭永駿不費吹灰之力地找到了此行的第一個老師——劉阿姨。她是地地道道的桂林人,這一天正準備買白果給剛生了寶寶的女兒做一道豬肚白果湯。在征得家人同意之後,她就答應了鄭永駿第二天上門學藝的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