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有趣青年來聚會(1)(2 / 3)

???? 走訪了30所大學後,青年誌驚訝地發現在大學生裏,咖啡背後有個重要的潛台詞:咖啡等於不愉快的提神經曆,比如中考、高考或打遊戲需要熬夜時,會喝咖啡。

拿到這份調研結果,雀巢似乎理解了大學生們為什麼不愛喝咖啡,它就調整了原來的宣傳策略。“分享”這樣的詞語出現在廣告中。雀巢不是國內唯一嚐試趨勢調研的公司,青年誌的客戶名單上還有耐克、百事、箭牌、通用汽車等耳熟能詳的大品牌。

成立5個月後,公司就實現了盈利。其中超過50%的營收來自探索式的趨勢調研。青年誌也開辟了第二個盈利途徑:把自己的調研結果結集成冊,每月出版一本《青年誌月報》,並以較高的價格賣給客戶。此外,他們的培訓和谘詢的業務也日漸多起來。

青年研究,“我”做主

張安定屬於70後的尾巴,他的青春就是在亞文化裏度過的。還在大學讀書時,他就是中國最早玩後搖滾的青年之一。畢業之後,盡管樂隊成員各奔東西,但每隔兩三年都會相聚一次,去錄音棚錄音、製作唱片。出國留學期間,張安定開始接觸聲音藝術,去自然界采集各種音效,然後自己用電腦作曲。由於聲音藝術屬於當代藝術的範疇,張安定又慢慢介入一些當代藝術的展覽,參與一些演出。

在青年誌,騎小輪車、玩單板滑雪,團隊成員都各有各的愛好。張安定認為有愛好才會有對世界的好奇心、對青年文化的熱忱,否則出來的研究就會缺乏情感和深度。他曾經為寫一篇關於中國極限運動文化的論文去觀察年輕人玩滑板和小輪車,由此自己也愛上了單板滑雪運動。他滑了一年之後再回想當年那個報告,雖然邏輯上是成立的,但通過玩以後的理解真的不一樣。這就是文化呼吸的重要性,如果你和團隊不長期呼吸在這個文化裏,就沒有辦法研究年輕人。

在張安定看來,光靠理性是沒辦法跟年輕人溝通的,但擁有熱情、夢想和年輕的價值觀,就算自己到了40歲,也可以融入他們的世界。他曾經毫不客氣地對客戶說:“你們之所以不理解年輕人,是因為從你們穿著西服走進辦公樓那天開始,你的頭腦裏瞬間就忘掉了自己年輕時候的眼淚和熱血。然後你們反而整天煩惱為什麼年輕人那麼難以理解,可這些都是你們當年經曆過的啊!”

有一次,張安定從北京回到三四線的老家,對老家的同伴們已經不太了解。聯想到客戶也質疑過他們不了解三四線城市的年輕人,張安定決定讓自己的團隊分成幾組,到不同的三四線城市做研究。

按照常規是要考慮這個項目要賣給誰,但是他什麼都沒有考慮。他們把所有商業項目都推掉了,花2個月時間和10萬塊錢,專心做這個選題。當時有個品牌廠家說願意讚助這個研究,張安定說,不,我想獲得更深的對於中國年輕人的研究。

“我們挺狠的,兩個月不接商業項目。我們的目的很簡單,他們在想什麼,他們想要什麼?他們害怕什麼?”張安定把這次調查稱為基本性研究。

研究結果出來後,他們獲得的是對自身所作事業更深的體會。張安定看到,中小城市年輕人的媒體習慣、同伴圈子和影響力模型,都受限於中小城市的社會和經濟狀況,受限於成人世界的規則和關係網絡。青春原本應該通往不同的大陸,擁有各種可能性,但這裏的年輕人卻好像身處一座孤島。他們每個人都想著趕緊長大,變成30歲的狀態。因為30歲意味著進入了成人世界,意味著有房、有車、有地位、有穩定的家庭、被人尊重。青春隻意味著限製,這座島你隻有趕緊逃離了才有意義。

回到北京,團隊的成員們一度有些難過,他們在報告裏寫道:“我們沒能找到中小城市年輕人在‘向錢看’、‘向地位看’的渴望表層之下隱秘的夢想國度。我們發現中小城市年輕人不僅僅是把自己的內心世界藏匿起來不與同輩和家人分享,而且還把未來可能性的限製內在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