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有趣青年來聚會(2)(2 / 3)

“忙的時候要忙死,經常要給領導寫講話,還要陪喝酒,好沒勁。”他跟父母解釋道。

父母最終接受了兒子的決定,在他們看來,兒子沒找工作,但過得也還不錯。

“鬆鼠”們來聚會

劉暘,在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細胞生物學博士。歌唱得極好,愛好古典音樂,鬆鼠會最活躍的女作者;

劉念龍,東莞某中學生物老師。有人譽他“幾乎是在網絡博客上橫空出世的科學文章寫手。短短幾篇器官進化的文章,就盡得新科學寫作的精髓,生動有趣而幹淨利索”;

瘦駝,煙台某大學生物老師;玩攝影、玩天文、玩自行車,在新京報開設《動物星球》專欄,動物問題拿去問他總沒錯;

小莊,高分子碩士,做過美編,玩過樂隊,上海某科普雜誌編輯,還寫樂評;

彭茂宇,在美國伊利諾依大學芝加哥分校攻讀遺傳學博士。

蘇震,天津某軟件公司老總,數學專業出身。喜歡數學史和漫畫……

名單還可以列很長。科學鬆鼠會成員幾乎全部是拿了個理工科學位又跑來做寫字的事,他們不光能把文字寫得好看,業餘愛好也豐富得不像常人以為的“理工男”、“女博士”。他們是大學副教授、博士後、研究生、本科生、科學記者編輯,和一群有科學背景的公司白領。

這些人都是怎麼找到“科學鬆鼠會”的,姬十三說他已記不太仔細,似乎一晃眼,身邊就有了這麼多誌趣相投的朋友,就像是他生活中本來就該有的屬性。有朋友說,“學理工科的人,如果聰明又不呆不迂,那是很上品的”。難得他們還都性情溫和,偶爾吵起架來也會很快冷靜,自我反省,“也許我錯了”。這是科學人的態度。

“上品”的理工男女,寫得一手好文章又愛科學的,估計不算多。所以在姬十三前幾年的科學寫作生涯中,總覺得很冷清,常見到的作者就那麼幾個,全湊在一起,都不夠玩一局殺人遊戲。

但是一次MSN上的聊天改變了這一切。2007年11月20日,“科學鬆鼠會”這個名字被敲定,有了一個私密論壇,2008年4月28日,群博客正式上線。

有時候姬十三恍惚覺得,這些人本來貓在一個大房子的各個角落裏,一敲鑼喊吃飯就全冒出來了。想起小時候讀過的武俠,隱匿多年的幫派老人決定複出,燃一縷狼煙,消息被傳遞至村莊、城市、山區和荒漠,正在田間耕種的老漢、街頭被人欺負的小販、喝酒賞花的公子哥,原來都是默默隱忍的江湖高手,他們伸個懶腰,挺起身,念叨道,“該出發了”。

於是他們就聚到一起了。

“5·12”汶川大地震。地震當天下午,“科學鬆鼠會”很快就張貼出一篇和地震有關的科學原創文章《動物預報地震,靠譜嗎?》,對“動物預報地震”這個課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隨後的一個月裏,“科學鬆鼠會”在20天內發稿30餘篇,內容涵蓋地震知識的各個方麵。這個專輯使他們的日IP點擊量達到了16000人次,這些客觀、嚴謹、科學的文章糾正了我們對於地震這一自然災害的許多常識性錯誤。科學鬆鼠會也一戰成名。

人文社會關懷是鬆鼠們寫作的首要宗旨,以大地震為肇始,“科學鬆鼠會”上的許多文章都與社會現實息息相關。

奧運期間,鬆鼠會專門推出了“奧運專輯”。從奧運科技裝備、天氣控製、奧運村科技等角度多方麵、全方位地解析與奧運相關的種種科學知識。

“毒奶粉”事件曝光後,鬆鼠們反應迅速地貼上和牛奶、食品安全有關的科學文章。還有一位細心的作者總結了所有有關母乳喂養的專業問答。針對橘子生蛆事件、瘦肉精、麵粉增白劑,“專業、好看、活潑、有內容”的文章比比皆是,迄今,鬆鼠們已經發表500多篇、超過200萬字的原創文章。

中國科技新聞學會副會長趙致真感慨地說,“鬆鼠會這個新生代的科學寫作群體幾乎橫空出世、突如其來,一起步就高唱入雲。中國科普界的一塊心病,就是科普隊伍的老化和斷層。而這群小鬆鼠們視野開闊、思維新潮、文理兼優,展現了整齊的陣容、旺盛的活力和湧泉般的原創作品,他們在憑實力說話。一隻小鬆鼠也許身單力薄,但鬆鼠成群、優勢互補後,整體就大於部分之和了。更可貴的是,小鬆鼠都是‘野生’的,不是‘家養’的。他們全憑對科學的愛好和忠誠,自覺自願、有滋有味地寫科學文章,而不是愁眉苦臉、搜索枯腸,奉命搞‘科普工作’,並不斷抱怨國家沒有給以足夠重視和扶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