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有趣青年來聚會(2)(1 / 3)

張安定說,我們在努力提供一個開放青年誌平台,讓品牌更了解年輕人,讓商業的力量,更有趣一些,更接近阿基米德想要的杠杆,而不是馬克思所言的利潤機器。同時,通過這個平台,在青公館通過一些活動,去鼓勵,去溫暖,更多的年輕人,讓我們一起相信,在不確定的年代,唯一可以確定的,其實不是房子,不是看似安穩的職業,而是你自己,你內心的溫度,你視野的高度,你對幸福和喜悅的最簡單感知。

跟隨指南:開放青年誌|OPENYouthology,是由青年誌(China Youthology)團隊創立的非盈利平台,旨在以真實,開放和獨立之態度,專注呈現和傳播中國年輕人的“夢想,行動與反思”,並推動中國青年文化的發展。平台下三個子項目分別是:青年文化實驗室、黃油青年會議、中國青年觀察。這些事兒整合在一起,就是青年誌|OPENYouthology網站:http://www.openyouthology.com

青年誌的主要活動於周末在青公館舉行,如黃油青年會議、青年誌workshop、party等。年輕人可以在青年誌官網上免費申請青公館場地舉辦自己的活動,為青年文化實驗室項目提供場地等。青公館是青年誌團隊的開放式辦公室。它既是一群相信工作和興趣可以完美結合的年輕人日常辦公的場所,又是一個為更多年輕人準備的公共空間。

北京青公館:一個北京胡同小院,位於東城區安定門花園胡同15號。

上海青公館:位於長寧區愚園路749弄38號的屋頂,是一個420平帶露台的LOFT空間。

有趣指數:★★★★

有趣平台2:科學鬆鼠會,成立有商業平台果殼網,並主辦技能分享線下活動萬有青年會,每月2-3次,目前主要在北京和上海舉辦。每次活動通過內部推薦和公開招募的方式選出6-8位講者,每人用7分鍾向現場觀眾分享自己的技能、知識和經驗。

剝開科學的堅果

科學鬆鼠會由科學作家姬十三等人創立。“科學鬆鼠會”的名字來自一個有趣的比喻。鬆鼠會的創始者們認為科學對於普通大眾來說,就像味道鮮美卻又不方便吃的堅果,而他們就是要像鬆鼠一樣,把科學堅果外層的硬殼剝掉,把味美的果肉獻給大眾。

這些用通俗有趣的語言講述科學原理的理工科博士們,不僅不呆不迂,還幽默風趣、妙語連珠。

一隻悶騷的“鼠首”

鬆鼠會的創始人是個筆名叫做姬十三的小夥子。在鬆鼠們的眼中,這個江浙男生,是個極富生活情趣的人。他自己做菜,手藝不錯,讀博的時候和同學合租房子,把自己的小窩搞得很整潔溫馨,喜歡旅行,是個背包族,非常注重生活品質。

如果要他選擇一個詞來形容自己,姬十三選擇了“悶騷”。在姬十三參加一些活動時,甚至有讀者專程前來目睹這個人的樣子。他們很無奈地發現,這個人大部分時間很“悶”,在公開場合常常害羞,半天擠不出幾句話。

2004年秋天之前,“姬十三”這個名字並不存在。走在複旦大學校園裏的,隻是神經生物學博士一年級學生嵇曉華,帶著文藝青年影子的理工男。他時常悶頭不語寫點兒新詩,無奈“上不了台麵”,隻是悄悄留給自己看。

2004年秋天,嵇曉華有了“寫點兒東西”的衝動。他把一篇論文改寫成一個小故事,署名“姬十三”,群發到很多雜誌編輯的電子郵箱裏。整整兩個月,嵇曉華一邊在實驗室做實驗,一邊等待著與“姬十三”有關的消息,但一切杳無音訊。

就在他覺得“應當放棄幻想”之時,一份科學雜誌的主編,給“姬十三”回了一封信,重新燃起了嵇曉華的希望。他很快又給這個主編寄去了一篇關於時間感知的文章,“姬十三”這個名字很快變成了鉛字。據說,當時很多小朋友看了文章,都給姬十三寫信,信都塞爆了他宿舍的信箱。

他的科普寫作之路,就此一發而不可收。在複旦大學校園的最後3年裏,他是一邊做實驗寫論文,一邊熬夜寫科學文章的博士嵇曉華;而在科學寫作和傳播的圈子裏,他是漸漸被人所知的姬十三。他十分低調,一直瞞著導師,怕他說自己不務正業,影響做實驗。

博士畢業之際,當其他同學正忙於找工作或申請出國進行博士後研究時,已與生物專業打了10年交道的嵇曉華,決定遵從自己的興趣,不從事科研也不找工作,做一個“睡到自然醒”科普撰稿人,給雜誌寫稿子夠他養活自己。

這個決定,在班裏和家裏都引起了小小的騷動。他的導師直到畢業時才知道,自己這個少言寡語的弟子,在科學傳播圈裏已經有了一點點“江湖地位”。而姬十三放棄了在上海一家事業單位工作的機會,這也讓在家鄉舟山工作的父母有些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