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點擊高能耗背後的問題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能源儲藏豐富,是世界上能源生產大國之一,但我國也是世界上對能源依賴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目前我國終端能源用戶用在能源消費的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而美國僅為7%。從能源利用效率來看,我國8個主要高耗能行業的單位產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進水平高47%,而這8個行業的能源消費占工業部門能源消費總量的13%。按此推算,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的工業部門每年多燒掉了約2.3億噸標準煤。
以2007年上半年為例,我國能源消耗的增長速度要高於同期10.9%的經濟增長速度,單位GDP能耗不降反升,“能源消耗過多”成為宏觀經濟中的突出問題。一時間,我們能否實現單位GDP能耗年內下降4%的短期目標以及“十一五”期間下降20%的約束性指標,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
為何能耗居高不下呢?症結究竟何在?
1.節能技術無人投資
現階段,由於我國能源技術落後,導致能源效率明顯偏低。技術節能應該是個基礎工作,我們的結構優化也要靠技術的進步。目前社會上不乏節能的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不但技術上可行而且經濟上合理,全社會應用這些技術的節能潛力高達數億噸標準煤。可是無論在工廠中還是在百姓生活中這些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還沒有得到普遍的實施和應用。為什麼這麼大的潛力,沒人去投資呢?
首先,絕大部分節能技術的特點是生產成本低,使用周期長,但是一次性投入高,老百姓和企業往往沒有算清這筆長期賬。並且節能是一種二次投資行為。經營者關心的是怎樣生產產品、提高質量,怎樣賣出去,多數企業並沒有把降低成本作為它的著力點,因此需要投資的節能技術往往無人問津。拿汽車來說,有小排量和大排量的汽車,小排量的汽車耗能低、汙染少,然而大排量的車在我國還是有不小的市場,我們應該把節能上升到一種公民意識和節約文化。節能投資需要幾年以後才能見效。明確了這一點,現在就不用隻盯著短期數字過於緊張,而更應該關注在節能方麵都具體做了什麼。
其次,如今的許多能源服務公司缺少融資渠道。銀行貸款關心的是項目的還款能力。對於傳統項目,修一條路、建一個工廠等,投入產出一清二楚,然而投資節能項目是能源成本的降低,它是看不到的,因此以往難以貸到款。
2.能耗管理缺位,浪費巨大
我國很多企業內部能耗管理缺位,而外部的能耗監管網絡又尚未建立,高能耗帶來的高成本已經嚴重削弱了企業的競爭力。高耗能企業中,以我國的紡織業為例,統計顯示:我國紗錠總量由1998年限產壓錠後的3300萬錠,增長到目前的8000多萬錠,接近全球紗錠總量的一半。
人所共知越先進的設備生產效率越高,單位能耗越低,產品的附加值越高。但經調查發現,不少發達地區淘汰的落後設備,又轉移到經濟欠發達地區重新投入了生產。使用落後工藝設備,會導致生產效率低下,能耗成本也居高不下。
一個小小的節能創新,就可能給我們帶來巨大的利益。某地一棉廠高級工程師說:“我們棉廠通過技術創新和設備更新,生產用水量僅為原來的1/3,電費比全市紡織行業平均每度電少3分錢,而年銷售總值卻由幾年前的不足8億元,增長到目前的15億元。”某棉廠經過檢測發現細紗機上皮輥的長度太長,紡紗根本不需要那麼長。於是將皮輥的長度單位由28毫米減少到14毫米,這樣一台細紗機一個小時能節約0.76度電。通過這項小小的技術創新,全廠一小時能夠節約近700度電。
對於企業而言,節能降耗需要內部和外部的環境,而這兩個條件對於大多數紡織企業來說都處於空白狀態。從企業內部來說,要達到節能降耗降低成本的目的,就需要最先進的技術在生產工藝中應用,這需要專門的部門和專家來負責,而恰恰大多數企業都缺少這類部門和專家。某棉廠負責技術的高級工程師十分無奈地說:“我經常到其他企業去交流,有的紡織廠用水率僅有60%,可就是沒人管,甚至半年都不管。現在用一噸水加上排汙費才2.7元,在有的企業甚至近一半的水都浪費掉了,實在太可惜。企業節能降耗其實是個‘一把手’工程,但企業老總對此不感興趣。在這種情況下,下邊再怎麼努力也沒有用。”
由於高耗能企業的電價占其產品成本的50%以上,麵對不斷上漲的電價,企業紛紛開始建設自備電廠。寧夏興平冶金公司在發展煤化工及其下遊產品和冶金產品之後,又準備投資2.8億元,籌建兩座2.5萬千瓦矸石自備電廠;作為寧夏大型民營獨資煤焦化生產企業的範福公司也準備建設一個擁有兩座1.2萬千瓦發電機組的自備電廠。南京蘇源環保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孫克勤說,西部有許多高耗能企業為了降低成本紛紛要求開工建設熱電聯產項目,表麵上說是為了環保、提高效率,實際上大多數是有名無實,光供電不供熱,不僅增加了汙染,而且增加了能耗。
那麼怎樣才能降低能耗呢?
①調整結構、促進節能是當務之急
目前,我國的經濟結構存在的最大問題是第二產業發展非常快,而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後。如果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例每提高1%,第二產業的比重每下降1%,全國能耗就會降低2500萬噸標準煤,萬元GDP能耗就會下降1%。同樣,高技術產業目前隻占我國工業增加值的10.3%。如果比重能提高1%,那麼萬元GDP的能耗下降將超過1%。所以,當前要解決或緩解能源供給緊張問題,首先就要下大力氣調整經濟結構,推動能耗低、汙染少的服務業加快發展,遏製高耗能行業過快增長。
節能,是解決我國能源問題的最根本出路,要采取綜合的、更加有力的措施強化節能工作,通過調整結構、技術進步、加強管理、深化改革、強化法治、全民參與實現節能。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優化經濟結構,加快形成健康文明、節約能源的消費模式,把我國建設成為節約型社會。
首先,國家從微觀層麵上,將通過推廣先進適用的節能技術,強製淘汰落後工藝和產品來實現節能。此外,為了更好地發揮經濟手段對節能的引導作用,國家將繼續調整能源價格,使其能夠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市場供需。
其次,重要的一點是嚴把能耗增長源頭關。在前不久召開的全國節能工作會議上,有關負責人強調,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要加大節能工作的監督檢查力度,重點檢查高耗能企業及公共設施的用能情況,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情況,禁止淘汰設備易地再用情況,以及產品能效標準和標識、建築節能設計標準執行等情況。達不到最低能效標準的耗能產品不得銷售,達不到建築節能標準的建築物不得開工建設和銷售。
有關專家曾指出,國家要增強“十一五”規劃的執行力,首先必須樹立官員的科學政績觀,確定全麵的考核體係,對於引進重大汙染項目的官員應依法追究責任。2006年7月26日,受國務院委托,國家發展改革委與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14家中央企業簽訂了節能目標責任書。此舉有利於強化節能目標責任,建立一級抓一級、一級考核一級的目標責任落實體係,對實現“十一五”國家節能目標將發揮重要作用。
②立足國內多元發展
立足國內,為了支撐未來五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經濟的發展,在充分考慮各種節能因素的前提下,我們必須挖掘潛力,多元發展,盡可能增加能源供給。能源自給率始終保持較高水平,是我國增加能源供給的首要原則和目標。
首先,以煤為主,充分發揮我國豐富的煤炭資源優勢,加速煤炭工業的提高與發展。在以煤為主的同時,未來我國的能源戰略還強調多元發展。可再生能源,特別是水電、核電和生物質能源將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在全國能源剩餘可采儲量中,水力資源(按使用100年計算)占44.6%。大力開發水電,是保障未來我國能源供應的重要舉措之一。
第二節 資源瓶頸亟待突圍
近些年,無論是亞洲金融危機,還是“非典”都未能阻擋我國經濟高歌猛進的態勢。但是,從近幾年席卷全國的能源緊張、原材料價格的全麵上漲開始,大家越來越明顯地感覺到我國經濟正飽受資源約束之痛,資源瓶頸亟待突圍。
如果按人均能源可采儲量來計算,中國是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的。一直以來,教科書上都形容中國“地大物博”,但一旦除以“人口眾多”這個分子,中國立時成為一個資源短缺的國家。
中國經濟在2003年解決了通縮的問題,從而實現了1992年以來的最高增長速度。同時,資源瓶頸似乎一下子收緊。目前,中國已成為煤炭、鋼鐵、銅的世界第一消費大國,繼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石油和電力消費大國。
對於中國石油消耗的高速增長問題,國際能源署(IEA)稱,2003年,中國的石油日消耗量達546萬桶,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石油需求增長的主要驅動力”。2003年,中國原油進1∶1量為9000萬噸,境外媒體預測,在六七年之後,中國的進口石油量將趕上目前美國石油的進口量。而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儲量司在2003年12月份預測中國石油的進口趨勢時說,到2020年,中國的石油年進口量可能會在3億至4億噸左右。
我國的電力供需形勢也非常嚴峻。雖然發電量以接近GDP增速2倍的速度出現急速增長,但全國還是有21個省份出現不同程度的限電。電力供需問題直接影響到煤炭的出口。2004年1月,中國煤炭出口總值就下降了28.6%。分析人士認為,我國今後的煤炭出口數量將會減少。有官員則表示,今後我國煤炭將“首先滿足國內需求”。
除此之外,礦產資源是基礎生產材料之一,也已無法支撐飛速發展的經濟。2003年我國鐵礦石進口量增長了30%以上,成為全球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引起國際市場鐵礦石價格不斷上揚。國內電解鋁生產所需原料50%以上依賴進口,由於國際氧化鋁價格受中國需求拉動上漲,單純依靠進口原料的電解鋁生產企業開始虧損。有報道指出,未來20年,中國將會麵臨十分嚴峻的能源問題。《陳望》周刊曾刊登文章稱,經濟的快速發展將導致能源消耗大幅度增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行業經濟部副部長馮飛估計,到2010年,我國45種主要礦產資源隻有11種能依靠國內保障供應;到2020年,這一數字將減少到9種;到2030年,則可能隻有2至3種。而鐵礦石、氧化鋁等關係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礦產資源更將長期短缺。
我國資源在這樣的背景下,經濟增長方式仍然沒有走出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的傳統模式,是當前經濟發展中一個突出的矛盾。有專家認為,我國已邁入重化工業時期。這個階段的特點之一,就是對能源和資源的需求大增,快速發展的機械、汽車、鋼鐵都是單位增加值能耗很高的行業。
我國在新一輪的全球產業布局中,已逐步發展成為一個規模龐大的世界加工製造基地,一些高耗能製造業正向我國轉移。有研究人士認為,以嚴重的環境汙染和大量資源的低能消耗為代價的經濟增長模式,在經曆了30年改革開放和自上個世紀90年代初以來的經濟大發展之後,已經走到了“增長的極限”。
利用國際市場加長資源供應鏈是破解資源困局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中國石化、中國石油在中東和中亞地區的投資規模逐漸擴大,中國石化已獲得了在沙特開采石油的許可。首鋼集團已經在秘魯投資成立了首鋼秘魯鐵礦股份有限公司,擁有秘魯鐵礦98.4%的股份和無限期開發、利用670.7平方公裏礦權區內所有礦產資源的權力。2004年1月31日,寶鋼集團與巴西最大的礦業集團公司——巴西淡水河穀公司(CVRD)簽約,雙方將在巴西合資建設鋼廠。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最大的對外直接投資項目,該項目先期投資約120億元人民幣,設計產能達380萬噸。
雖然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利用國際市場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一是需求必然抬高價格,造成經濟的虛弱。美國在上世紀70年代就曾因為進口石油價格的急升,出現了經濟停滯不前、物價飛速上漲的“滯漲”現象。二是誰掌握了重要的資源,誰就有發言的權利。
恐怕,在關鍵時期資源是用錢無法買到的。兩次伊拉克戰爭背後的潛台詞,是所有國家心照不宣的能源需求。毫無疑問,資源的短缺和環境的壓力,是當前經濟發展最突出的“薄弱環節”之一,也是促使中央下決心適當調低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轉換經濟增長模式的重要因素。
如果要把我國建立成為節約型社會,那麼關鍵是國家要通過“精巧的製度設計”,通過經濟杠杆,鼓勵和倡導節約資源、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循環經濟模式和綠色消費方式。中科院院士王大中認為,中國能源應實施“保障供應、提高能效、結構優化、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發展能源戰略,優化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加強節能和提高能效,努力建設節能型經濟和節能型社會。
如果我們從長遠發展看,中國預計在2050年初步實現現代化,那麼供應總量的不足將是中國能源發展的主要矛盾。要突破發展中的資源瓶頸製約,我們迫切需要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經濟運行質量,以小的代價獲得較大的發展,從而構建新的牢固的國家比較優勢。
很顯然,國家經濟結構調整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一個重要政策,通過製定產業政策,以遏製部分高能耗和高資源消耗、高汙染的產業。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宣布,原則上不再批準新建鋼鐵聯合企業和獨立煉鐵廠、煉鋼廠,確有必要的,必須按照規定的準入條件,經過充分論證和綜合平衡後報國務院審批。發改委同時規定,除淘汰自焙槽生產能力置換項目和環保改造項目外,原則上不再審批擴大電解鋁生產能力的建設項目。此外,發改委還將加強同金融機構的溝通與協調,對盲目投資、低水平擴張、不符合產業政策和市場準入條件,以及未按規定程序審批的項目,一律不予貸款。
能源瓶頸能否突破,關係到以後發展的諸多問題,已經成為中國政府製定國家安全戰略時必須考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節 日益激化的全球能源問題
我國古代有個買櫝還珠的典故,為我們每個人所熟知。我們常常為這種應時眼光和短期行為而感慨,但是回到我們身邊,我們會豁然發現,當前我們經濟發展也麵臨珠櫝求舍之惑,經濟發展在帶來日新月異變化、欣欣向榮景象的同時,支撐發展基礎的能源卻出現了捉襟見肘、底氣不足的尷尬窘境,這個長期以來隱忍不發的問題開始浮現冰山一角,引起了上下各界的關注和熱論。
解析能源問題,需要我們揭開表層,直擊其裏,探尋本質。準確地說,能源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一時一事的產物,它是長期經濟發展結構性矛盾激化的體現。如今,我們所利用的能源主要包括石油、煤、天然氣、水電、風能、核能、太陽能等,其中絕大多數礦物能源屬於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是人類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製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