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自然資源大規模、高強度的開發利用,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經濟繁榮,創造了燦爛的工業文明。然而,事態也難以避免地走向了自己的反麵。
1.持續削弱的全球資源能量
自從上個世紀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消耗成倍增長。1901~1997年的97年間,全世界采出的礦物原料價值增長了近10倍,其中後20年為前60年的1.6倍。據1950年國家的統計表明,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與人均能源消耗成正比關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不到1000美元時,人均能耗在1500千克標準煤以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4000美元時,人均能耗在10000千克標準煤以上。由於人類對自然資源沒有節製的大量消耗,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基礎遭到了持續削弱。
尤其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發生的兩次席卷全球的能源危機,深深震驚了全人類。與此同時,水和空氣受汙染的趨勢有增無減。局部環境的惡化加劇了新的全球性困擾;人口增長速度過快,世界人口已突破54億,比1950年增長了1倍多;農業和工業高速發展的壓力排擠著其他物種,使它們瀕於滅絕;由於人類向大自然索取過多,從而使賴以生存的土壤、森林、港灣和海洋遭受侵蝕的速度明顯加快,降低了地球的承載能力,改變了地球的大氣品質。局勢還不僅如此,雖然自然資源的消耗和廢棄物產生的規模已經十分龐大,並且仍在繼續擴大,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和經濟發展目標仍未實現。這使得上述問題變得更複雜,也更難以解決。
席卷全球的能源危機,引發了一係列相關的全球問題:人口增加與資源供需的矛盾日益尖銳;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導致了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惡化;能源的枯竭使貧困化加劇發展而難以遏製;能源的爭奪引起了連綿不斷的戰爭……如果說,在上個世紀初能源所引起的還是一些局部問題,例如,一些工業城市整日處在煙霧的籠罩之中,英國首都倫敦成為世界著名的霧都等等。那麼現在,能源危機已經波及到地球的每一個角落和每個民族,影響到人類的現在和未來。
資源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它經曆了一個逐步發展的曆史過程。它是近年工業化對自然資源無節製的過度消耗的產物,並發展成為遍及地球每一個角落、每一個國家的全球問題。人類對資源問題的認識同樣也經曆了一滾逐步深化的曆史過程。時至今日,無論是樂觀派還是悲觀派,無論是學者還是政治家,對於資源環境問題的危機感已達成共識,盡管在程度上還有差別。
資源這個全球性問題的存在絕非孤立,它總是同人口、環境、經濟、社會等問題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並構成當代全球問題的基礎。進入本世紀以來,人口劇增與經濟發展的壓力,正在超過我們賴以生存的資源基礎所能承載的極限。自然資源迅速耗減,越來越多的物種瀕臨滅絕,礦物能源日漸枯竭,礦產資源嚴重短缺,海洋健康損害嚴重,未來資源寶庫麵臨浩劫。淡水資源不足,森林資源持續赤字,水土流失加劇,氣候變化異常,各類災害加劇。人類所麵臨的已是一個滿目瘡痍、不堪重負的星球。
2.日益激化的全球資源及能源問題
資源及能源的無限製、不合理開發及利用既是資源問題的根源,又是產生其他危機如糧食、環境、貧困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從某種程度上說,資源問題的發展趨勢,將決定著其他全球問題的發展趨勢和地球未來的命運。
眾所周知,自然資源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人口問題的實質,在於人口的增長超出了自然資源的承載負荷。人類對自身資源日益增長的需求和自然資源供給相對有限的矛盾,貫穿著人類社會發展的全過程。資源無節製的不合理開發利用是產生嚴重的環境惡化的直接原因。
由於全球人口的劇增,經濟發展規模的不斷擴大,人類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向大自然索取;自然資源基礎的削弱,使下一代傷將麵臨前所未有的環境挑戰。由此產生了一句名言:沒有資源開發便沒有生態環境問題。
資源基礎的持續製約,給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蒙上了層層陰影。那麼進入下一個世紀時,人類所麵臨的資源形勢又是如何呢?
第一,全球資源及能源的供需矛盾不斷發展,中長期資源及能源的供需形勢日趨嚴峻。在未來的一個世紀中還會不會發生類似20世紀那樣的能源危機?沒有理由做出過於樂觀的判斷。隻要把視線從能源資源總量這一因素轉向更深一個層次的能源結構、地域分布、政治環境等方麵,便會發現能源世界仍是一道充滿危機的難題。
①能源結構問題。目前世界能源消費結構中石油占了一大部分(39%)。
②政治和地理因素。目前2/3的世界石油儲量集中在波斯灣地區。這一無法改變的事實令西方時時擔憂。
③煤炭、石油燃燒所造成的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的生產和利用是形成局部空氣汙染以及產生酸雨、溫室氣體等地區性環境問題的根源。世界將難以繼續過量承受超過臨界值的汙染物了,這些汙染,是由總計達20萬億美元的世界經濟運行時的礦物燃料燃燒時排放出來的。目前尚無法處理這些每年向大氣排放的60億噸的碳,而現在這一數字還在繼續增大。
第二,全球資源結構將麵臨重大調整,資源分配方式可能會出現重大轉折。人類發展至近代以來,英國以對煤炭和鐵礦的大規模開發利用,推動了整個工業革命,接著以殖民主義方式,實現其對世界資源的侵占和壟斷,建立了“日不落帝國”的世界霸權。進入20世紀後,美國率先進行了廉價能源——石油及其他重要有色金屬礦產的開發,實現了世界社會基礎資源結構的第二次重大轉變。美國以世界人口的1/25,耗用了世能總量的1/3~1/2,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了“金元帝國”,維持了近一個世紀的世界霸權。
由於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技術革命的興起,尖端技術領域將成為21世紀核心產業。被稱為“太空金屬”、“電子金屬”、“超導金屬”的稀有稀土金屬將成為未來新興產業的材料基礎,世界社會基礎資源結構麵臨著又一次重大轉變。與此同時美國獨霸世界資源的時代將告結束。各大國間為爭奪下一世紀領導權而進行的以稀有金屬為核心的世界資源爭奪將進一步展開。
第三,全球未來資源及能源的爭奪將更加激烈,局部戰爭難以避免。在整個人類曆史過程中,獲取與控製自然資源包括土地、水、能源和礦產的戰爭是國際緊張和武力衝突的重要因素。近代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戰中,31個國家共15億人口卷入了戰爭,戰爭中傷亡人數達3100萬人。其中死亡1000萬人,軍費支出和戰爭損失共計3877億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上述數字均成倍增長。戰爭時間長達7年,參戰的國家和地區超過60個,戰爭總傷亡超過9000萬人。其中死亡500萬人,直接軍費支出1117億美元,物質損失3萬億美元。
爭奪對世界資源和能源的控製權,從而導致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為了爭奪世界資源及能源的控製權,持續了四十多年的冷戰。中東的石油、南部非洲豐富的黃金、金剛石及其他礦產、紮伊爾的銅礦……都成為超級大國爭奪的對象,引發了一次又一次局部戰爭。冷戰之後,獨霸世界的美國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對伊拉克發動了大規模的侵略戰爭,而這個戰爭的背後,當然是爭奪石油!由此不難看出,人類對資源及能源的爭奪將長期存在,世界也永無安寧之日。
第四節 你了解我國能源政策嗎
能源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社會正常運轉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能源問題事關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因為能源的重要性,世界各國在不同發展時期都會根據本國的特點製定相應的能源政策。
為了保障我國能源工業以及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我國政府製定了一係列政策措施,並注意在不同曆史時期進行相應的調整。從總體上看,中國的能源政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大力優化能源結構,建立完善的能源運輸保障體係
多年來,我們以推進多元化、清潔化為主要目標,製定了一係列能源結構調整政策,清潔能源的比重不斷提高。按照中國政府確定的能源結構調整方向,預計未來水電、核電、新能源等清潔能源的比重將進一步提高,一次能源向二次能源轉化的力度也將不斷加大。在電力領域,將優化發展煤電,大力開發水電,積極推進核電建設,適度發展天然氣電站,鼓勵新能源發電,加快推廣熱電聯產和集中供熱,加強電網建設,優化電力資源配置。調整和完善工業布局,構建合理的“北煤南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體係。
2.加強技術改造,不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政府就提出了“堅持開發與節約並舉,把節約放在首位”的能源發展方針。進入新世紀後,我們根據經濟發展的新形勢和新任務,在中國能源發展第十個五年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在堅持合理利用資源的同時,把能源工作重點放到提高能源生產和消費效率,促進經濟增長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來”。“十一五”期間又提出了“節能減排”新政策,提出了考核各級政府和工礦企業績效的具體指標。從未來的發展看,要實現能源可持續發展,“節能優先、效率為本”是必然選擇。在經濟總量穩步擴大,人民生活用能水平不斷提高,資源、環境約束矛盾日益突出的曆史條件下,不考慮能源的承載能力,需要多少能源就生產多少能源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全方位提高能源效率,進一步提升能源節約在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地位,調整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是解決能源發展主要矛盾的根本性舉措,也是貫徹科學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內在要求。
3.高度重視環境保護
我國是少數以煤為主要能源的國家,也是最大的煤炭消費國。鑒於煤炭在中國能源結構中的重要地位,長期以來,中國政府堅持能源生產、消費與環境保護並重的方針,把支持清潔煤技術的開發應用作為一項重要的戰略任務,采取多種有效措施,降低能源開發利用對環境的負麵影響,減輕能源消費增長對環境保護帶來的巨大壓力,促進入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當前實施的“節能減排”政策,對各級政府和工礦企業在SOx、NOx、CO2及其他有毒氣體、粉塵、廢水的排放量均做出了新的達標要求。環境保護問題將始終是我國能源發展過程中要解決的重大課題。
4.切實保障能源安全
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能源需求量大。保障能源安全,既是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的問題,也是備受世界矚目的問題。我們將長期堅持能源供應基本立足於國內的方針,把煤炭作為主體能源。這既是中國能源安全的基石,也是有別於世界其他能源消費大國的重要特點。為了應對突發事件、防止石油供應短缺對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嚴重影響,中國將逐步建立和完善石油儲備製度,加強石油安全建設。目前,石油儲備基地建設已經啟動。同時,中國政府還高度重視能源生產、運輸和消費環節的安全問題,以確保電力、煤炭、石油、天然氣的穩定供應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5.積極開發西部能源
中國西部地區有豐富的煤炭、水力、石油、天然氣資源,還有較好的風能和太陽能資源,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和良好的開發前景。中國政府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製定了一係列優惠政策,實施了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具有戰略意義的重點工程,既加快了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又促進了能源的合理開發和有效配置。未來一個時期,我國的能源政策應堅持五大方向。
第一,節約優先。為了保證實現《“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的到2010年單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的目標,就要調整結構、改進技術、加強管理、深化改革、強化法治和動員全民,充分發揮市場機製和經濟杠杆的作用,全麵促進能源節約和高效利用。
第二,立足國內。我們將充分考慮自身資源特點以及維護國際能源市場穩定的責任,繼續堅持把主要依靠國內解決能源供給問題,作為維護我國能源安全的基本方略,加快能源工業發展,增強國內能源供給能力。
第三,多元發展。努力構建以煤炭為主體、電力為中心、油氣和新能源全麵發展的能源結構。到2020年,爭取使可再生能源比重從目前的7%左右提高到16%左右。
第四,保護環境。我國今後的能源發展將兼顧經濟性和清潔性的雙重要求,鼓勵發展煤炭洗選、加工轉化、先進燃燒、煙氣淨化等先進能源技術。在今後5年裏,我國二氧化硫等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預計將下降10%。
第五,加強合作。我國政府已參與多個多邊能源合作機製,並且是國際能源論壇IEF、世界能源大會WEC、亞太經合組織APEC、亞太夥伴關係APP等機製的正式成員,是能源憲章的觀察員,還與國際能源署等國際能源組織也保持著密切聯係。同時,我國與美國、日本、英國、印度、歐盟、歐佩克等建立了能源雙邊對話機製。今後,我們將繼續充分利用各方資源、經濟、技術等方麵的互補性,積極開展能源領域的國際合作。
從上述一些能源政策中可以看出,與世界其他國家的能源戰略類似,中國的能源政策也具有兩個明顯的導向。第一,化石燃料的替代及能源開發,包括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如風電、太陽能、水電、核能和清潔煤技術利用等;第二,節約能源,其目的是在降低能源使用量的同時不影響經濟發展速度。21世紀初,中國的能源政策主要可以概括為:節能優先、效率為本、煤為基礎、多元發展、優化結構、保護環境、立足國內、對外開放。這也表明,節能和能效位於中國能源政策的首要地位,並同時鼓勵能源體係的多元化發展。
第五節 節約煤炭
節能是通過技術改造,依靠科學進步來提高各類產品、各工農業部門中的能源轉換和利用效率,以達到能源資源的最佳利用。我國的能源結構中煤占70%以上,這是符合我國能源資源特點的。我國現在煤炭年產量為12億噸左右,主要用於工業鍋爐、火電站、工業爐窯、民用炊事及蒸汽機車五個方麵,就節約煤炭而言,可以從以下幾方麵來考慮。
1.工業鍋爐大型化
1980年全國約有20萬台工業鍋爐,1996年達37萬台左右,年耗原煤約3億噸,平均效率70%。而工業發達國家工業鍋爐的平均效率卻為80%左右。若將我國工業鍋爐的效率提高到國外先進水平,每年就可少用煤約9000萬噸。2000年,全國蒸汽需要量為100萬噸/小時(同時注意節約用汽),工業鍋爐需煤約4億噸左右。我國平均每台鍋爐的蒸汽產量不到4噸/小時,是鍋爐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國外鍋爐單台容量大於20~40噸/小時,機械化、自動化程度高,均有水質處理及除塵裝置,因此熱效率高,大氣汙染也大為減輕。采取集中供熱或分片供熱係統以取代分散的小鍋爐,不僅有利於提高鍋爐效率,而且大大減少了大氣汙染,改善了環境衛生。因此,大型化是工業鍋爐改革和發展的方向。我國煤的種類多,工業鍋爐品種不全,係統開展研究工作少,為了使工業鍋爐的平均效率提高到80%左右,還必須進行必要的試驗研究工作和係列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