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就是積蓄起來的力量的走向。借勢順勢的根本目的是為了造勢取利。就好像胡雪岩所說的:“勢利,勢利,利與勢是分不開的,有勢就有利。”所以在胡雪岩的商業經營裏麵,他十分注重先取勢後獲利。
借勢官員:先不求利,先取勢
每一個商人都夢想著自己成為富翁,但剛開始往往勢單力薄,怎麼辦?是孤身一人拚命抵抗?還是停下來另尋他路?其實最好的辦法是懂得“借勢”。正所謂“勢利,勢利,利與勢是分不開的,有勢就有利。所以現在先不要求利,要取勢。”
胡雪岩說,勢力有來自官場的勢力、商場的勢力、江湖的勢力等等。從他經商的生涯來看,“借勢造利”,他首先借助的是官勢,這也是他發家的資本。
胡雪岩幼時家境貧寒,為了養家糊口,作為長子的他進錢莊當學徒,從掃地、倒尿壺等雜役幹起,三年師滿後,就因勤勞、踏實成了錢莊正式的夥計。正是在這一時期,胡雪岩遇到了王有齡,他聽說王有齡是捐鹽課大使,便感到機會來了。他利用收款的機會,為王有齡籌措了500兩銀子,資助其進京拜官。
陳雲笙記述:“一日有錢肆夥友胡光墉見王子而異其相,謂之曰:君非庸人,胡落拓至此?王以先人宦貧對。胡問有官乎,曰曾捐鹽課大使,無力入都,問需幾何。曰五百金。胡曰明日至某肆茗談。翌日王至,胡已先在。謂王曰:吾嚐讀相人書,君骨法當大貴,吾為東君收某五百金在此,請以界子,速入都圖之。”
胡雪岩冒著毀譽的風險幫助這位有大貴之相的王公子,才有了後來“王在糧台積功保知府。旋補杭州府,升道元,陳臬開藩,不數載簡放浙江巡撫。時胡亦保牧令,即命接管糧台,胡亦得大發舒,錢肆與糧台互相捐注”。
旁人看來,胡雪岩的這種行為是一種俠士般的助人之風,其實,在鼎力相助之初,就已懷有取勢的意圖,幫助一個有前途的人,有朝一日自然會有回報。
有了王有齡,胡雪岩也就有了勢,那麼他的生意自然會越做越好。但是,光靠一個王有齡還是行不通的。肥缺人人都想占,官場上官員的調動是常見的,所以取官勢還需要不斷去做。
為了拉攏何桂清接任浙江巡撫,以此來明哲保身,胡雪岩忍痛獻出了寵姬阿巧。這樣的豪慨氣度回報自然大,也就不愁勢力的保護。
胡雪岩在官場上做到極致,是把籌碼放在了左宗棠身上。左宗棠在位之時,胡雪岩為他籌糧籌餉,購置槍支彈藥,購買西式大炮,購運機器,興辦船廠,籌借洋款。這些事耗去了他很多精力,但是胡雪岩樂此不疲。第一,是因為這些事本身就是商事,可以從中贏利;第二,是因為左宗棠必須有這些東西,才能安心平撚剿回,興辦洋務,成就功名大業。左宗棠事業日隆,聲名日響,他在朝廷中的地位日益鞏固,胡雪岩就愈加踏實。他之所以仰賴官府,就是為了減少風險。現在有了左宗棠做後盾,有了朝廷賞戴的紅頂、賞穿的黃褂,天下人莫不視胡雪岩為天下一等一的商人,莫不視胡雪岩的阜康招牌為一等一的金字招牌。胡雪岩也敢放心地一次吸存上百萬的巨款,也可以非常硬氣地與洋人抗衡。
胡雪岩把王有齡、黃宗漢、麟桂、何桂清、左宗棠等人的功名和利益同自己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取得了官場勢力的成功。如:王有齡的升遷和享樂離不開胡雪岩;左宗棠平定回亂,建立功名也離不開胡雪岩。謀得了這些大資源,豐厚的利益也就隨之而來。
官場取勢的成功當然得歸結於胡雪岩獨具主見、順勢的長遠眼光,他覺得官就是社會大的走向,隻有目光短淺、昏頭黑腦的人才忽略官軍,貪圖眼前的利益,斷送大好前程。而在了解大勢之後,要有取勢、作勢的果斷行動。
生意場上,初期的探尋總是很困難的,懂得借助他人的力量、智慧、名望甚至社會關係使自己的事業有所發展,以後的路才會愈來愈順暢,在與他人競爭的過程中贏得先機,並最終奠定成功的基調。
背井離鄉覓前途:當下的自己永遠有待提高
胡雪岩是聞名於清朝末期的巨商。他得到慈禧太後欽賜的匾額和黃馬褂之後,被譽為“紅頂商人”,他的母親也因此得到了賜封。一時間,胡雪岩的事跡傳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