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是誰撐死了武大郎———從產品過剩說起(1)(2 / 3)

C=Co+Cw=βL

而社會總產能Yp=αK+βL

第一年

Yp1=αK1+βL

第二年

Yp2=βL+α(1+α-δ)K2

……

第i年

Ypi=βL+α(1+α-δ)i-1Ki

其中δ為資本折舊率。

這時候我們看到,消費品的總購買力是個常數,而資本的積累卻是個指數,最基本的數學常識告訴我們,這種情況下有3種可能的結果:

(1)隻要資本的收入高於資本的折舊率,即α-δ>0,產能相對於消費品購買的比例就將不斷上升,最終引發過剩型的經濟危機,隻有經過一段時間的停產、蕭條、大量企業

倒閉甚至戰爭引起資本的大量消耗,從而降低產能,進入下一個過剩循環,這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不變的命運,將繁榮與蕭條平均,我們發現年度平均產出小於αK1+βL。資本收益越大,其周期越短,繁榮期經濟增長越快,而蕭條越嚴重,由繁榮到蕭條的轉折點往往取決於土豪們將過剩產品賣掉的信心,這是不確定的。但繁榮期越長,蕭條就越嚴重。我們回看一下美國近百年來的經濟增長,無疑符合這個特性,而我們的傳統經濟學並不能解釋這一現象。

(2)如果資本的收入低於資本的折舊率,即α-δ<0,社會總產能就將持續縮小,最終資本完全損耗掉。總產能等於勞動產出。如果考慮到資本邊際收益遞減規律,隨著資本總量的下降,資本的邊際產量α會不斷上升,最終讓α-美國曆年GDP增長率(1910~2010年)δ=0,那麼經濟將在更少的資本存量和更高的資本邊際產量上保持平衡,總產量會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就像非洲很多國家那樣。

(3)隻有資本的收入等於資本的折舊率,社會總產能才能維持在一個穩定的水平αK1+βL,從長期而言,這是最佳值。

資本收益率與長期經濟增長率之間的關係(技術水平相同)

這裏我們得出了屌絲經濟學的第一個結論:每個國家的資本總收益與工資總收入有一個最佳比例:低於這個比例會導致經濟增長下滑,高於這個比例短期經濟增長加速,長期增速下滑,其轉折點是經濟危機。越高於這個比例,經濟短期增速越快,長期增速越慢,經濟周期越短,經濟危機越嚴重。

為什麼我們會得出與傳統經濟學如此不同的結論呢?這是因為我們研究了經濟學中被忽視的一個問題:企業的利潤主要由老板獲得,是資本積累的主力軍;而工資收入主要由工人獲得,是消費品購買力的主力軍。從整個社會來講,勞動與資本共同創造產能,而工資創造了消費品的最終需求。一個穩定的經濟必須實現資本收入與工資平衡,才能達到生產與需求平衡。

(1)如果投資者們沒有足夠的利潤,不能支撐資本消耗,整個社會的產能將逐步下降,這時候經濟處於短缺狀態,決定社會總產出的是生產能力。

(2)而工人們如果沒有足夠的工資,則沒有足夠的消費品購買力,將導致產能過剩型的經濟危機,同樣會導致產能下降,這時候經濟處於過剩狀態,決定社會總產出的是購買力。

而由土豪經濟學指導下的經濟政策導致工資過低,企業利潤過高,從而資本積累加快,產能上升,由於土豪的消費傾向很小,其消費基本不發生變化,工資在總收入中占比過小,所以工人的消費增加不大,總產能大於總消費,就出現了產能過剩現象。

產能過剩將導致資本利潤下滑,工資/利潤回到均衡點,所以在長期,一個國家的工資在GDP中的比例應當是穩定的。所以美國員工收入(Compensationofemployees,paid)在GDP中所占比例過去40年中一直處於53% ~59%,相當穩定(見圖2-9)。

經濟學告訴了我們這個事實,但沒有解釋這個事實的成因,事實上他們是以工資收入在GDP中占比不變為基礎,再去研究怎樣通過提高資本收益促進經濟發展,這個邏輯實在是

有趣得很。

傳統經濟學把經濟的波動歸因於政府稅收與支出變化、貨幣供給變化以及其他供給或需求衝擊。如果當真如此,經濟波動應當是隨機或者與政府任期同周期的,但美國的經濟曆史不能證明這一觀點。

從美國的經濟曆史中,我們明顯可以看出:

(1)經濟繁榮期經濟增長越快,之後的蕭條期經濟下滑就越嚴重。

(2)經濟繁榮期經濟增長越慢,之後的蕭條期經濟下滑就越輕微。

(3)經濟繁榮期越長,之後的經濟蕭條期越長。

(4)經濟繁榮期越短,之後的經濟蕭條期越短。

如此有規律的經濟曆史很難讓人相信這些經濟危機是由貨幣、稅收這些偶然性的外部衝擊造成的。如果我們把經濟波動歸因於供給(資本、勞動) 與需求這些市場內生因素,一切就容易解釋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