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經濟學理論中經濟危機與失業的關係是這樣的:不利的供給或需求衝擊→工BA資下降→工人就業意願下降→à失業率上升……
而在我們的研究中,失業是由於工資太低造成的,因為工資太低,導致消費品購買力不足。因消費品需求不足導致資本品需求不足,最終導致總就業不足。所以我們的經濟危機與失
業的關係是另一個樣子:
工資過低→產能過剩→企業減產或倒閉→工人失業→產能下降→產能不足→企業增加→就業增加→新一輪增長……
又或者可以這樣表述:
貧富分化加劇→產能過剩加劇→經濟危機→企業倒閉→貧富分化變輕→經濟快速發展→貧富分化加劇……
如果經濟中的貧富分化程度高於均衡點,短期經濟發展更快,產能過剩發展也更快,最終引發經濟危機,在經濟危機時期,土豪與屌絲都承受了損失,但土豪們的損失比屌絲們的損失要大得多,屌絲們雖然在經濟危機時工資下降與失業,但畢竟不可能是負數工資,但土豪們的收益可能因企業虧損與倒閉變成負數,所以貧富分化減輕,經濟從一個較低的起點進入下一個循環。
可以明顯看出,美國曆史上的企業利潤與工資的比值和經濟周期同向變化,經濟危機正是土豪收入相對下降、屌絲收入相對上升,貧富分化減輕之時,在貧富分化減輕之後進入下一輪增長。而企業利潤與工資的比值在過去的40年中一直呈上升趨勢,之後卻是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冥冥之中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調節著人類的貧富均衡……
傳統經濟學認為是投資增長帶來了經濟的增長,經濟周期的波動源於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以及其他供給與需求的偶然性衝擊。如果真的是這樣,經濟初始於資本邊際效率等於資本折舊率的平衡點E,那麼增加投資將導致資本總量高於平衡點從而邊際資本產量低於折舊率從而導致總產量下降,所以投資上升的年份應該增長率下降或者因滯後效應而在數年之內經濟下降,反之亦然。
但無論在美國還是在中國,曆史數據都不是這樣的,經濟增長率與投資在GDP中的占比高度正相關,投資在GDP中占比高的年份GDP增長也高,之後幾年經濟增長率也高。這個問題傳統經濟學難以解釋。這是因為傳統經濟學把資本折舊率δ當成是一個固定的常數,由於資本的邊際產品遞減規律的作用,隨著資本存量的不斷增加,資本的單位產出就會越來越小,小到等於折舊率δ之後,經濟就趨向於穩定,因而嚴重的經濟危機是由惡性的外部衝擊帶來的,但這與事實不符。那麼我們如果反過來思考,如果資本折舊不是常數,投資高不是經濟GDP高的原因而是GDP高的結果呢?一切或許都不再相同。
在我們企業界眼中,資本的折舊分為3種:
(1)自然磨損,即折舊δ。很明顯,它與資本存量成正比,δ可以認為是一個常數。
(2)技術更新。由於新技術的出現,原有的設備雖然沒達到使用壽命,但也被更替掉,在發展中國家,由於不斷引進國外的新技術,由這方麵帶來的資本消耗很大,這才是中國與發展時期的日本、德國的投資占GDP比重高過美國的根本原因,在國家進行技術引進的時候,技術更新型的折舊會比一般國家更大。如果一個國家處於技術穩步發展之中,這種折舊也可以被認為是一個常數。
(3)企業的停產、轉產與倒閉所引起的資本損耗。會計學中,資本的價值與折舊中有一個基本假設,那就是永續經營原則。一個工廠隻有在持續運轉,它的折舊才很小和接近一個
常數;一旦企業停產一兩年,再想恢複工廠的產能,至少需要再次投入原值20%甚至50%的資金;一旦企業轉產,原有的設備安裝與辦公室裝修要重新來過,這才是資本損耗中的大頭!即使是在正常的年景,現代企業的平均壽命隻也有三五年,在經濟發展的高峰期,倒閉的企業數量相對比較少,而且倒閉的一般都是小企業,由此帶來的資本消耗量也就很小。在
經濟危機時期,大量的企業倒閉與停產,而且很多都是大企業,由此帶來的資本消耗大大上升。而由企業倒閉、停產所帶來的資本消耗率的變化使資本消耗率成為一個隨經濟周期而變
化的變量。美國1976年以來曆年私人企業資本消耗年度變化率與GDP年度變化率高度相關,而且滯後於GDP一兩年。為什麼資本消耗會滯後於GDP增長呢?因為企業在虧損
之後並不會立刻關閉,他們會熬上一段時間,直到撐不下去了才會倒下,也就是馬雲所謂的過冬: “明天很美好,但多數人死在明天早上”,而不是今天早上。
由於資本折舊率並不是一個常數,薩繆爾森等人關於經濟會在資本的邊際效益等於折舊率時實現平衡穩定的觀點也隻可能在長期有效。看一下美國曆史就知道,不管是短期還是長期的資本消耗率都不是一個常數。
根據我們貧富分化引發產能過剩,產能過剩讓更多的企業倒閉,企業倒閉提高資本損耗率的邏輯,資本損耗率應當與貧富分化高度相關,對比一下美國資本消耗率與基尼係數(反
映貧富分化) 兩個圖形,我們就可以看出這兩條曲線長得有多像,我們就有理由相信貧富分化與產能過剩及資本消耗率之間的因果關係,40年來美國基尼係數一直在增加,而相應的資本消耗率也在增加,每次基尼係數下降,資本消耗率也跟著下降。